突破假象的養育和生活

本文已影響2.76W人 

第一個假象是個人化(Personalization):總以爲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導致不幸的發生。

我們總以爲那些不好的事情都是因爲我做錯了什麼。

這種傾向即便是在日常小事中也是如此。那時候還是BBS 盛行的時代,有一次,我常常去的那個育兒網站系統奔潰了,我當時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這一定是我引起的吧,這兩天我剛發了個熱帖……. 網站修復後,我很誠實地跟大家分享了我的那個想法,沒想到立刻有人迴應,我也以爲是我乾的!你看,這就是我們把假象當真了。

有些假象是可以被辨別出來的,比如上面的例子;有些假象我們會深陷其中,無法辨識無法證明。比如,孩子的狀態不好,或者孩子生病了,就算我們嘴巴上沒說,在頭腦裏我們已經開始一遍遍地批判自己:孩子這樣是因爲我的育兒方法有問題,是因爲我沒有保護好孩子的安全感,是因爲我沒有處理好跟原生家庭的關係,是因爲我沒有堅持規則給他吃了冷飲讓他吹了空調……

在這種情境下,惡性循環開始了。

我們要麼陷於自責,要麼開始尋找替代品。比如,我的錯其實是因爲他的錯。

我們開始責怪原生家庭沒有把我們養育好;或者伴侶和家人沒有給我們應有的支持,沒有跟我們秉持一樣的育兒理念;甚至我們開始責怪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才導致了這樣的現狀;於是,惡性循環進一步升級。

也許你看到了,只要我們一開始就認爲一定有人是錯的,接下來的情形就不會好轉。

突破假象的養育和生活

第二個假象是普遍性(Pervasiveness)——以爲某一件事會影響到你生活的全部。第三個假象是永久性(Permanence)——以爲悲傷將永遠持續下去。

在育兒中的體現就是把一件事情的影響絕對化,我們會以爲某些事會影響到孩子生活的全部乃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抱持着這樣想法的時候,我們會緊張不安,我們會把所有跟我們觀點不和的人和事當作對立面。婆婆給孩子餵了飯,我們覺得孩子的界限感被破壞了,孩子再也不能獨立自主了。老公當着孩子的面甚至跟孩子一起玩了電子遊戲,我們就覺得孩子會玩遊戲上癮,孩子的專注力被破壞了。老媽在孩子畫畫的時候,指點了一下,引導了一下,我們就覺得孩子的天賦被破壞了。

有這樣的想法看上去很真實,有這樣的想法本身也沒有問題。

但問題是我們被這種想法控制了,導致我們沒有采用有建設性的方式去應對。

我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容我說句實話吧,這些都來自於那些市面上流行的育兒理念,以及我們對一些理念支離破碎的解讀。而真正讓它們盛行的原因是因爲恐嚇和恐懼。現在很多言之鑿鑿的育兒理念,其實是在恐嚇家長。

這樣的理念中常常談到扼殺、破壞、不可修復、心理傷痕;而恰恰這一部分與我們內心的恐懼共振了,於是我們就被這恐懼控制和驅策着。

這樣的恐懼使得我們沒有辦法看到事實、生活的全部,我們陷入焦慮,最終對自己對他人對孩子都有着強烈的不滿;我們會愧疚,覺得自己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養育環境;我們會埋怨孩子太過弱小不懂得保護自己;我們會怪罪,是家人甚至社會害了我們的孩子。你看,就是

恐懼讓我們陷入了另一個死循環,那就是施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的循環。

那麼對錯二元對立的死循環,施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的死循環該如何破呢?法門很多,在生活中我踐行的是P.E.T. 父母效能訓練、無條件養育和一念之轉。P.E.T.放下了對錯好壞的二元對立,從觀察行爲開始去感受,透過感受去看見需求,去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

P.E.T.強調誰有未被滿足的需求誰就擁有問題,他就是問題的主人,他有權爲問題負責;從爲自己的問題負責開始,他爲自己的感受爲自己的需求爲自己的生活負全責。

一念之轉則引導我們看到對錯背後的真相是我們被對錯控制,由此放棄了最初最終的自由;

一念之轉給到我們一個簡單易用不假外求的方法,讓我們去質疑每一個令我們陷入死循環的對錯。一念之轉也透過簡單的提問和反躬自問,讓我們看到我們是怎樣把自己的責任放在一旁,陷入被害者的牢籠,自怨自艾;當我們看清了這個事實,我們就有機會爲自己的生命負全責。

突破假象的養育和生活 第2張

無條件養育的支撐來自於無條件的愛。

它在一開始就把生命的權利歸還給孩子。在無條件養育裏,正如小巫老師所說,首先是個選擇題,你是選擇相信孩子是一張一無所有的白紙(那幾乎就直接把孩子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而你將兼具雙重身份,拯救者和施害者。往往也會引發你的投射--你是個受害者);還是選擇相信孩子的生命是一顆種子,它蘊涵了生命成長所需的一切必要元素。

面對一張白紙你會擔心一筆下去畫壞了,就萬劫不復。當你相信孩子的生命是一顆種子,一株植物,他本身具有紮根性和趨光性,同時它有自身的成長週期。面對一張白紙你會擔心一筆下去畫壞了,就萬劫不復。但植物不同,去看大自然的任何一株植物,都會有這樣的傷痕,那樣的不完美。

當我們觀察到一棵植物看到它的花凋零了,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季節的變化,凋零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會去觀察整棵樹,而不是因爲一朵花的凋零就以爲這棵樹沒救了。

當我們發現一棵樹的枝葉枯萎了,我們會想到可能是因爲缺水,我們不必抱怨老天不下雨,我們去澆水就好了。顯然一棵樹的成長進程中,會有暴風驟雨,會有冰霜雪雨;我們不會因此不去養一棵樹,相反地,我們會未雨綢繆,我們會去給到它陽光,讓它茁壯成長,我們會施肥築基,給到它養分,讓它把根扎得更深更穩固。

我們會意識到這世間樹有千百上萬種,讓蘋果樹成爲蘋果樹,讓橡樹成爲橡樹,我們不會強求(也知道那是妄念)讓蘋果樹拗成橡樹的造型。

我們一開始就知道,這顆種子這棵樹,是獨立於我們之外的生命;我們會尊重它的生命軌跡,當它還是棵幼苗的時候,我們不會拔苗助長。

所有這一切,用在孩子身上,就是無條件養育了。無條件養育在問我們一個問題,你願意嗎?去成爲孩子環境的一部分,去成爲孩子生命中的陽光、空氣和土壤。你不必追問其他家人是否願意,你只需爲你自己負責,你願意嗎?

再次引用我之前的文章段落作爲結語。

泰戈爾說: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我的兒子陽陽說:媽媽的愛像空氣,我常常忘了它的存在,但其實,媽媽的愛,一直都在。

我說,在養育裏,我甘心做土壤,謙卑到土裏去。

甘地說:讓夢想中的世界通過我們的轉變得以實現。

而親愛的你,你願意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