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依戀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本文已影響9.29K人 

最早進行依戀研究的是英國的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J. Bowlby)。在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孤兒院裏的兒童數量激增。這些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明顯表現出嚴重的心理障礙。受世界衛生組織委託,鮑爾比對此類兒童進行了大量的調查。

說到戰爭後歐洲的孤兒院,其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可怕。孤兒院往往有明亮的教室、豐富的玩具;很多孤兒院綠草如茵、樹木繁茂。而孤兒院的工作人員也基本上是盡心盡責的護理人員,他們輪流照顧孩子們,和孩子們玩。

但是孤兒院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8個月大後被收養的嬰兒長大後也面臨種種心理問題。問題在哪裏?

孤兒院缺了什麼?是一對一的愛!孤兒院的工作模式是多對多。孩子被不同的工作人員照顧,工作人員也需要同時照顧多個孩子。任何一個孩子對於保育員來講,都不像子女之於父母那麼特殊。孩子們只是一羣一羣地到這裏吃飯,到那裏玩耍,到那裏睡覺。儘管護理人員很有愛心,但是他們沒有機會一對一地照顧一個孩子,孩子也很難和一個人建立像母子一樣的感情。這種感情,就是依戀。

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很多被收養的孩子回到孤兒院時,當時照顧過他們的人叫不出他們的名字。對比父母養育自己的孩子,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研究中,鮑爾比提出了一個重要結論,那就是依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這一研究影響着後來無數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成爲兒童教育的奠基石之一。

鮑爾比最早提出了依戀這個詞,用以描述母嬰之間形成的一種親密感情聯結。依戀是兒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關係,也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開端和組成部分。隨着對依戀理論研究的深化,對依戀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安全依戀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狹義的依戀主要是嬰兒與第一照看人,往往是母親,之間建立的情感聯結狀態。這層含義的依戀表現爲分離時的緊張和尋找,重逢時的愉悅和輕鬆,並對陌生人形成一種排斥傾向,如恐懼感。依戀對象能給嬰兒提供一種安全感。它是親子關係穩固的標誌。

廣義的依戀主要是指嬰兒對某一特定個體或羣體的長久持續的情感聯結。這層含義的依戀可以是兒童與看護者,主要是父母、以及教師等,之間的關係,可以是兒童與同伴之間的關係。有觀察證實,在把孤兒分成固定小組的孤兒院,孩子們的小團體成員之間形成了依戀。這些孩子長大後,比沒有固定團體的孤兒的社會適應性要好很多。

無論是狹義意義上的依戀還是廣義意義上的依戀,都有共同的本質特徵:依戀不是指向所有人的反應,而是對特定對象的依戀。

依戀中的一對一關係對嬰兒的生存至關重要。哺乳動物和人類嬰兒一樣,需要頻繁的親密接觸才能分泌足夠的生長激素。在一窩小貓中,往往有最小最笨拙的一個總搶不到奶吃。他太小以至於被媽媽忽視了,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死亡。但是有的貓媽媽看到了這隻小崽,會不時地用鼻子、嘴充滿愛意地觸碰他,會用舌頭舔他的毛髮。神奇地,這些小傢伙會分泌生長激素,刺激他更勇猛地搶奶吃,從而大大提高生存下來的機率。

安全依戀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第2張

孤兒院裏面發生的故事,和這個故事很像。缺乏一對一的愛會導致孩子的成長髮育滯後,造成終生的傷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