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挑食了,寶媽該怎麼做?

本文已影響3.06W人 

沒有小孩不挑食,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在飲食方面,有的孩子喜歡柔軟的口感,有的喜歡脆脆的,有的喜歡尋求刺激,有的喜歡平淡溫和,有的謹慎敏感,有的大膽嘗試來者不拒……

作爲成年人,我們有各種口味偏好,有的喜歡甜,有的喜歡辣,有的喜歡香菜,有的視香菜爲黑暗料理之首……孩子也有口味偏好,並且他們的喜好比我們表現得更加直接。我們成人會因爲“我知道這種食物吃了對我的健康有幫助”,“我需要吃些蔬菜”而有意識地去吃,而孩子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非常單純直接。

挑食,是孩子成長必經之路。沒有小孩不挑食,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孩子又挑食了,寶媽該怎麼做?

孩子挑食的習慣與他們天生的人格特質、父母及周圍人的飲食影響,母親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還可能是因爲——孩子就是孩子。

爲什麼有的孩子格外挑食呢?導致孩子不愛吃飯、食量少的原因有很多。一項2015年的研究綜述參考了自1990年以來大量有關兒童飲食習慣的研究後發現:孩子挑食的習慣與他們天生的人格特質、父母及周圍人的飲食影響有關,在周圍的人中,有特別和母親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還可能是因爲——孩子就是孩子。

簡單說就是,孩子挑食那就對了,這僅僅說明他是個正常的孩子。

面對孩子的挑食,父母首先需要堅信的是,挑食,對於幼兒(尤其是1-3歲)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是階段性的。糟糕的往往不是孩子有多嚴重的“挑食”,而是父母常常因爲過度關注幼兒這種正常的挑食現象,過度擔憂,過度干涉孩子的正常發展,試圖以什麼“手段”來防止孩子挑食,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這個階段很容易因爲父母的焦慮而誤入歧途,讓本來只是階段性的問題,發展成爲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

有三件事我們沒辦法強迫孩子:吃飯、睡覺、拉粑粑。

在接受餵養諮詢時,我最常給大家說的就是,我們再怎麼着急都沒用。有三件事我們沒辦法強迫孩子:吃飯、睡覺、拉粑粑。

最好的做法是保持淡定(不管你多麼擔憂,裝作不在意),以身作則。如果你希望孩子接受某種食物,首先你得向孩子表現出你自己多麼喜歡這種食物。也別太刻意啊,有時候你過度熱情,反而讓一些敏感的孩子感到有被迫吃的壓力,感到緊張。你自己總是享受你的食物就好了。

父母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接受之前,父母要首先要表現出自己對某種食物的喜愛。

沒錯,個別孩子會因爲太挑食而得不到充足的營養,這種情況下,挑食(尤其是極度挑食)的確會導致孩子出現短期或長期的營養缺乏和其他健康問題。這些是可以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營養方案,包括暫時服用營養補充劑來解決,比如有的孩子需要補鐵,有的孩子需要補充維生素A,很多孩子需要補VD(幾乎不會有小孩需要補鈣)。

我們最值得去做的,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好的飲食習慣,從源頭解決營養問題。這需要父母有長遠的眼光,而不是隻看到眼前,強迫孩子,或者用電視誘導,讓孩子多吃了幾口。那幾口可能對長期的健康來說,有害無益。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最重要的,而不是看他們有沒有吃到完美的、均衡搭配的食物。如果父母沒有做好這些,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面臨體重或飲食紊亂的問題。

要想幫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食物關係、避免每天吃飯時不必要的吵鬧,你需要知道這些:

多嘗試,

總能找到孩子願意吃的一些。

多嘗試,每種食物類別(1.蔬菜/水果,2.穀物,3.蛋白質,4.奶製品)總能找到孩子願意接受一些的食物。

以我家小妞爲例,在6-12個月這半年裏,我幾乎給妞嘗試過我能買到的所有食材,都不過敏,但大多數都不願意碰,不斷提供後,最終發掘出:1.青豆、西蘭花、番茄、杏這幾種蔬果,2. 白米粥、燕麥粥、麪包粒這幾種主食,3.魚、蝦、蛋、燉得軟爛的羊肉這幾種高蛋白類食物,4.喝母乳,添加過酸奶。以上是她願意吃的。哪怕當時食量還很少,種類也不多,每一類別的食物都覆蓋上了。在她1-2歲間,幾乎靠這些食物“主打”,又增加了每天100克酸奶和偶爾一杯鮮奶(還是母乳爲主),各種果蔬、蛋白質類、澱粉類也不斷擴容了,食量也比之前有所增加。兩歲後,小妞能夠接受的蔬果、肉類都越來越多,所有奶製品都很喜愛,斷母乳後保留了每天早晚各100毫升鮮奶,中午或者下午有超過100克的酸奶的習慣。

別去相信什麼“吃了抗癌”“吃了變聰明”的神奇食物。沒什麼是大不了的,不吃一種食物一樣可以健康成長。找替代品嘛。

千萬別再一種食物上較勁。

別去相信什麼“吃了抗癌”“吃了變聰明”的神奇食物。沒什麼是大不了的,不吃一種食物一樣可以健康成長。找替代品嘛。

英國羅漢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Current Obesity Reports》期刊中發佈的幾項研究指出,鮮有證據表明,孩子挑食會造成他們成年後的健康問題。從羣體角度看,有關挑食的相關研究報告也顯示,挑食並不會直接導致,諸如超重或肥胖之類的健康問題。

沒有什麼食物不可取代,不吃就找替代品,一直嘗試,直到找到替代品。給孩子願意吃的那些,同時再繼續嘗試提供,找新的“願意吃的”。

喜歡和不喜歡的會發生變化的。堅持享受你自己的食物,堅持提供給孩子除了她喜歡的食物之外的東西。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一年、兩年,你會發現孩子的食譜越來越廣。

重點並不是最後兩口“西蘭花”

食物拉鋸戰可能是由不喜歡的蔬菜引起的,但在大部分情況中,讓孩子們緊張不安的並不是她/他真的多麼討厭西蘭花、芹菜、茄子、豌豆或各種奇奇怪怪的菜,而是父母對他們的飲食控制。

有時孩子會因爲特定食物的外觀或味道而拒絕吃它們,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想吃這些食物也是源於恐懼或其他心理感受。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要讓孩子感覺他們能掌控自己的飲食。

你自己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有不喜歡的口味,可能對什麼味道有過心理陰影,或者單純地就是很不喜歡那個味道。如果別人強迫你吃,是不是很煩躁?越強迫越恐懼有木有?哪怕那種強迫披着各種花式外衣,各種誘惑,甚至表揚。有的孩子連你看着他吃都會感到壓力。

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腳步、肢體移動,運用身體的各個功能。選擇把哪些食物留在碗裏、不吃哪些食物是孩子需要學習控制的重要方面。

我們經常說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決定她碗裏的,餐桌上的,她要吃什麼不吃什麼,吃多少,就是尊重。

當孩子挑食的時候,要“尊重他們的選擇”似乎很難。我們往往也想插手孩子的飲食,想替孩子決定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多久吃一次、一次吃多少... 有時候孩子的挑食加劇,可能是我們的焦慮和因爲焦慮作出的過度干預助推的。

孩子又挑食了,寶媽該怎麼做? 第2張

最近我家小妞吃飯總是邊吃邊玩,越來越慢,越來越慢……這跟前一兩個月,爺爺奶奶帶着吃飯時給妞的過度關注有着很大的關係(生二寶前後那一兩個月)。一旦不好的飲食習慣形成了,要糾正就會和孩子起衝突,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糾正”。等爺爺奶奶回國了,預計要幾周時間來讓妞妞在家好好吃飯。

當孩子也感受到了“吃”的壓力(或者過度關注),吃飯變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關於食物拉鋸戰便展開了。

誘導進食往往事與願違

經常有爸爸媽媽爲了讓孩子多吃兩口他們不喜歡的食物,大費周章,甚至不惜用各種不健康的食物或者不好的行爲習慣去誘導孩子。“把西蘭花吃完你就可以吃一塊蛋糕”,“吃完纔可以繼續看動畫片”,或者讓孩子邊玩邊吃,邊看電視邊往他們嘴裏塞東西。我真的見過,一個13歲的孩子,每次吃飯就拿着手機玩遊戲,外婆和媽媽一人坐一邊,不停往他嘴裏塞食物。這樣做的結果是,他長得很健康嗎?並!沒!有!還是很瘦小。媽媽焦慮得不行,她說,如果不這樣做,孩子就更不吃蔬菜了,這樣好歹能吃一些。

蔬菜變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只要吃掉它就能得到大人的關注、遊戲、甜點,吃得慢可以一會兒再吃,玩着也可以吃……孩子會提出越來越多附加條件,試探你的底線。這樣孩子可能學到“人必須要吃蔬菜”,卻不能養成愛吃蔬菜的好習慣。不能真正享受食物。

在餐桌上強迫孩子吃某種食物會帶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類似“再吃兩口,就給你吃蛋糕(或者別的什麼喜歡吃的)。”這樣的收買只會讓孩子覺得蛋糕要比蔬菜更好。這樣一來,健康的青豆變成了不得不完成的艱鉅任務,只要解決了它就能得到奶油蛋糕。這樣孩子只能學到“人必須要吃蔬菜”,卻不能養成愛吃蔬菜的好習慣。

另一個問題在於,我們始終沒能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對某種食物的態度。孩子們不想吃某種食物可能是由於當時心情不好、不餓或者只是單純地想吃點別的東西...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孩子說“我不想吃”,父母就不讓他們吃了,這樣一來,父母教給孩子的唯一一種拒絕某種食物的表達方式就是‘我不想吃’。我們可以試着跟孩子進行更深入地對話,試着去了解孩子爲什麼不想吃。

五歲之前,孩子們會不停地獲取、調整自己的口味偏好。五歲以後他們的口味會逐漸趨於穩定,對各種食物的喜好也基本定形。

孩子又挑食了,寶媽該怎麼做? 第3張

結束餐桌上的拉鋸戰

一種幫助孩子改善挑食狀況的辦法是鼓勵父母和孩子一起決定吃什麼和怎麼吃——父母來提供食物的種類、正餐和零食的時間和地點,孩子自己決定吃什麼和吃不吃。這是上世紀80和90年代,由註冊營養師Ellyn Satter最早提出的“餵養責任分工”模型。

該模型出自於“營養與飲食學會”和“美國兒科學會”的《兒童和青少年營養指南》,它提出了一系列健康飲食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提倡和遵循。以下是一些用餐建議:

1、設定現實的目標

很多時候,當你一開始給孩子吃一種食物的時候,他們或多或少會有點不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營養學的研究指出,孩子平均需要和一種食物“接觸”12次,纔會將其列爲自己“喜歡”的食物。“接觸”並不意味着你要求他們要吃12次這種食物,每次看到、聽到、聞到都算是一次“接觸”的經歷。當然一些孩子,對於特定的某種食物需要更久,而對於一些食物,你可能永遠都難以接受——這種情況就當做是孩子的獨特特徵吧,也沒什麼大不了,畢竟這種希望“老死不相往來“的食物不會太多。

看到盤子裏某種食物、聽父母談論品嚐的感受、幫忙準備製作、親自感受和品嚐嘗都是與某種食物的“接觸”經歷。

讓孩子立刻喜歡上某種食物會給他們帶來太大的壓力,由於某些原因不想吃就立即將其歸類於“不喜歡吃的食物”會讓孩子下回更難接受這種食物。我們首先要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哦。

2、經常調整菜單

健康飲食的關鍵在於豐富多樣,嘗試新食物、經常更換菜單。如果你日復一日地吃同樣的食物,就算它們全都是健康食品,也不是一種健康的飲食習慣。許多父母都抱着一種“孩子蔬菜只願吃豌豆”的想法,每晚都讓孩子吃豌豆。這會使孩子認爲,單一的飲食很正常。

孩子們要儘早學會這一點——不要每天都吃同樣的食物,哪怕有時候你提供的食物他們不喜歡,吃很少。

3、不單獨備飯菜,不讓孩子臨時點菜

配合孩子的挑食、偏食行爲會讓他們變得更挑剔、更不願意嘗試新的食物。

在我家,不想吃桌上的飯菜可以不吃,但只能選擇純酸奶,純麥片,現成的速凍蔬菜(我白水煮一下或者微波爐加熱)作爲替代。

不好意思,吃什麼的範圍還是我定的,誰讓是我做呢,等你長大了自己買,自己做飯,隨便你想吃什麼。有時候我女兒會因爲對我提供的替代品不感興趣而嚐嚐新菜。

挑食的情況還有可能演變成爲引起大人注意的手段。如果總是單獨爲挑食的孩子準備飯菜,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特殊”,而不挑食的孩子則會感到自己不受重視。

孩子又挑食了,寶媽該怎麼做? 第4張

不要給他們得寸進尺的機會。

這點長輩特別難做到。我家奶奶非常重視孩子的飲食,實際上她真的做得非常好,變着花樣給孩子做吃的。但是比較不好的是,奶奶太過於重視了。每頓飯都目不轉睛看着妞妞,總是不斷起身爲她服務,總是把最特別的菜留給孩子(餐桌上搞“特供”),總是根據孩子的心意臨時給她單獨做,說“沒關係呢,奶奶一下子就做好了”。總是爲了讓她吃好,不停推銷,睡前抱到電飯鍋前再吃幾口米飯糰……好在……爺爺奶奶只是暫時地幫忙。父母一定要作爲養育的主要責任人,負起我們的責任。

不要給孩子搞特殊,一歲後,逐漸減少單獨做特殊食物。

4、可以給孩子一份食物選擇清單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健康的飲食習慣,最重要的是確保孩子的周圍都是健康的食物——你做的飯菜、大家談論的食物以及孩子在外面接觸的食物都是健康的,或者健康食物爲主,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做正確的選擇。

有時候需要家人的配合,比如家裏都是很鹹的菜,卻要孩子吃白水菜,保護得了一時,也保護不了一世——孩子的飲食習慣總是會受到家庭飲食習慣影響的,特別是媽媽的飲食習慣影響。如果你想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你自己先吃得健健康康。如果你想要孩子專心吃飯,你自己先別總盯着他/她,指導她/他吃每一口。

對於幼兒需要零食補充能量,零食最好是新鮮蔬菜、水果、奶製品。不要過分強調蔬菜或者水果多麼重要,或者必須要吃多少——如果孩子真餓了,不用說他們也會吃掉一些的——在沒有別的選項的時候。

就算他們一開始不吃,也不要輕易放棄。這又回到了食物“接觸理論”——如果總是看到大家吃這些,總是“接觸”,他們也可能會逐漸放鬆警惕,開始願意嘗試吃一口,說不定慢慢還會喜歡上呢!

5、行爲問題和挑食不是一碼事

孩子在餐桌上尖叫或耍脾氣都不是挑食的問題,而是行爲問題。如果孩子出現行爲問題,我們更需要妥善處理。

挑食是正常的行爲,我們可以保持淡定,冷靜、耐心,不動聲色,潛移默化地去處理。行爲爲題要立即嚴肅處理,讓孩子知道自己“作”的界限。

6、讓孩子幫忙一起準備晚餐

鼓勵孩子積極參與晚餐的準備能讓他們從一開始就對新食物有控制感。讓他們幫忙挑選食材、準備食物、擺好餐桌都能激發孩子對新食物的好奇心,讓他們願意吃飯。

激發對食物的興趣是一件長期的事,不要太着急,給孩子一年、兩年,甚至更多時間去成長。

7、完全禁止甜品不可取,

要幫孩子學會何時吃、怎樣吃

孩子們可以適當吃點不那麼健康的零食或甜品,但我們需要給孩子設限。比如每天可以吃一塊巧克力,只有一塊,比如放學後可以吃一塊巧克力。你來定規矩。你不教,他們就不知道這些。

完全禁甜食往往會適得其反,一旦有機會得到這些食物,孩子們很可能會一口氣吃太多。

但是也不能像一些爸爸媽媽以爲地那樣,讓孩子吃個夠。經常有爸爸媽媽問我,是不是限制孩子吃甜食只會讓孩子長大後對這些食物更加瘋狂地迷戀?

不是這樣的!

孩子又挑食了,寶媽該怎麼做? 第5張

對於不那麼健康的食物,不用禁止,但是一定要限制,教孩子一些規則。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能指望他們自己“節制”。我們要控制提供的頻率,時間,總量。

可以爲孩子準備一個糖果箱,告訴他們零食每天只能吃多少。比如妞妞午餐後想吃一顆麥麗素,但是放學後他就不能再吃餅乾了。這是其實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信任孩子能夠完成約定,培養他們的自控力,而不是通過讓他們沉迷、放縱,指望他們自己學會控制。

8、輕鬆享用美食,讓吃飯成爲一種享受

不要每餐都苛求完美,沒有人能保證做到每頓飯都營養均衡。抱着放鬆的心態引導孩子進食,而不要試圖去完全控制孩子。着眼於長期的飲食健康,不要看到一餐兩餐有沒有吃好。

把吃飯變成拉鋸戰,關注每一餐吃了多少,吃了什麼,不但會讓父母和孩子感到挫敗,也會讓孩子更難接受新的食物。

健康的飲食習慣會給人帶來幸福感。家庭中的幸福感很重要,快樂進餐很重要,比吃了多少更重要。先讓孩子能夠享受進餐,他們自然會吃得越來越好。

放輕鬆一點。

最後,祝孩子們都有個好胃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