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本文已影響1.03W人 

總結一下:本文幫助大家剖析了父母的語言對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性,並提出“感知黑洞”這一很可能被父母們忽略的問題,最後,通過對“語境思維”的詳細介紹,爲大家提供了“共情關注”、“充分溝通”、“輪流談話”這三個孩子…

原標題: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兩年前,朋友施兄升級當了奶爸,每次聚餐,他都會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從第一聲爸爸,到第一次走路,直到現在,他發現孩子好像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不管是樹上掉下的一片落葉,還是鄰居家的狗狗,他都會用自己的小手去撫摸,去感知。孩子是如此的天真可愛,讓他感受到這是上天賜予他最美好的禮物。

可是,有一件事,始終困擾着施兄,在孩子牙牙學語,並試圖跟這個世界交流的時候。他卻始終找不到一種方法,爲孩子營造一個完美的語言環境,幫助孩子建立起跟這個世界的有效連接。

施兄是有先見之明的,他的這個問題,事實上還沒有得到更多家長的重視。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這組數據來源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醫學教授達娜·薩斯金德博士的研究):

靠救濟金生活的家庭,嬰幼兒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數是616個 工薪階層家庭,嬰幼兒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數是1251個 高收入的家庭,嬰幼兒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是2153個

這樣,在3歲之後,他們聽到的總詞彙量的差距就有3000萬個。

研究表明,這3000萬個單詞的差距,決定了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後的學習能力,以及成人之後對世界的認知能力。

這個數字的背後,蘊含着一個科學事實: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本文將向大家介紹一種有效幫助父母建立與孩子之間語言環境“語境思維”,併爲大家詳細論證,父母的語言,爲何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01、3歲定80的真相是什麼

人們普遍認爲,父母的性格、品德,父母關係,親子關係,纔是對孩子影響至深的因素,但是,我們都忽略了一點,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大腦發育難道不是受到父母雙方DNA的影響嗎?

天才兒童難道不是天生就該如此嗎?

事實上,所謂天才兒童,其大腦的發育程度,也是受到後天的影響纔會超出同齡孩子,並非先天優秀。因爲,人類的大腦是在出生後還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歲前。

機會之窗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爲關鍵的時期,因此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根據敏感期和大腦發育理論,人類對各種信息和各項能力發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現在生命的最初幾年,這個時期是人一生中獨特和重要的發展階段,也是寶寶獲得智慧的最佳時機,稱爲孩子發展的“機會之窗”。

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着一種遞減規律,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爲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爲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爲具有60分能力的人。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第2張

父母的語言

三歲前,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這三年裏,使大腦建立神經連接的條件是什麼呢?

是語言,具體來說,是父母的語言。

一個正在迅速發育的大腦,會通過聽覺和視覺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臺機器,父母的言行就是在爲孩子創造超級機器的過程。

嬰兒們生下來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說,然而這只是表象,他們的大腦正在迅速發育。一直要到孩子較大甚至入學之後,父母纔會發現,有些孩子似乎特別聰明,反應敏捷;有些孩子即使很努力,成績也無法提升;有些孩子對藝術敏感,有些孩子對音樂敏感,等等。

遺憾的是,當父母足以發現這些特點之時,孩子的大腦已經基本定型了。不同的大腦或者利於學習理工科,或者利於學習藝術專業,或者什麼也不擅長。然而這臺大腦機器,恰恰是父母以每一句話爲材料,親自搭建的。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並不是他們家境富有,或者報了多少課外班,而是他們一出生,就能夠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薰陶。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第3張

美國很多研究兒童發展的心理學家已經指出,社會所謂的學前教育期,在時間上實際已經晚了。

2017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斯高發布了一項他參與的針對中國貧困地區兒童的抽樣調查。他們調研了13萬個兒童和家庭,結論是:

兩歲到兩歲半的貧困地區兒童裏,有53%的孩子智力發育低於平均水平。

羅斯高認爲主要的原因就是監護人不重視跟孩子交流。

事實上,我們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貧困地區的孩子,多半是留守兒童,陪伴他們成長的是爺爺奶奶,而他們所掌握的語言水平和詞彙量,普遍少於正常水平。

這個實驗從一個側面有力地證明:聰慧的孩子源自於他們善於溝通的父母,而父母的語言,是塑造孩子大腦最好的工具。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第4張

02、語言環境缺乏造成的“感知黑洞”

從我們日常的經驗中,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爲我們跟孩子的交流並不少,甚至會有部分家長認爲自己對孩子說的話太多了。

但是這裏面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父母和孩子雖然交流的頻率高,但詞彙量卻非常少。孩子們聽到的經常是“起牀”、“睡覺”、“一邊去”、“安靜”、“滾”這類簡單重複的詞彙,且不說這些詞的負面影響,單單是這些詞彙的單調,就足以讓這些孩子跟那些每天聽到大量豐富詞彙的孩子,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祈使句的世界

聽到詞彙量少的孩子,多半生活在一個祈使句的世界。我們知道祈使句在某些地方聽到的是最多的,比如說在軍隊、監獄,還有就是所謂的管教特別嚴厲的、家庭關係特別好的家庭裏頭,也是祈使句居多。他們認爲在那樣的世界裏頭,祈使句之外的話是沒必要說的,他們的生活處於一種人跟人之間沒話的狀態。

我們知道,孩子對世界的感知是豐富多彩的,也是不確定的。而父母對世界的感知與孩子是有很大差距的,於是,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很難用簡單的詞彙,跟孩子達成共識。

這就是爲什麼許多家長面對孩子不斷地詢問,或者在反覆解釋後不耐煩的原因。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第5張

這有一點像我們看字典,字典上任何一個詞條下面都是一長串的解釋。要解釋清楚一個詞,可能要用十幾個詞甚至二十幾個詞。所以,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需要使用更多的詞彙,包括解釋性的、描述性的詞彙,來跟孩子反覆交流,才能讓孩子對一件事物有確定性的認知。

但是,有時候,父母會不耐煩,於是就會沉默、忽視,甚至用呵斥的方式跟孩子進行交流。

如果父母習慣了這種粗暴的交流方式,孩子常常得不到迴應,或者得到負面、傷害性的迴應,孩子就會自主的選擇不去交流,有問題不敢問,有話不敢說。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一天聽到的詞彙將少之又少。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第6張

感知黑洞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產生一個“感知黑洞”。

我們從口中說出來的是一個詞,但它背後有一大堆的感覺和認知。如果你經常使用多詞彙的方式,用解釋、描述的方式跟孩子交流,他會聽到更多詞彙,而且他對任何一個名詞、一個動詞、一個形容詞的感受和別的孩子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知道,兒童剛出生的時候色差是很多的,比如孩子看紅色,可能會有十種色差,但成年人的色差就少得多,我們只在乎說這是紅的,還是不是紅的;或者是深紅的還是淺紅的。

對孩子來說,當你不斷地用標籤化的詞彙,用簡單粗暴的詞彙跟他交流的時候,他的感知敏感度就會降低,他對世界豐富的感知逐漸地就變成了非常簡單的,甚至是黑白化的世界。我們從口中說出來的是一個詞,但它背後有一大堆的感覺和認知。如果你經常使用多詞彙的方式,用解釋、描述的方式跟孩子交流,他會聽到更多詞彙,而且他對任何一個名詞、一個動詞、一個形容詞的感受和別的孩子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事實上,一個孩子變成大人的一個標誌,就是詞彙量的逐漸減少。

但是,如果父母意識到豐富的詞彙量是對應於豐富的感知,是對應於孩子跟這個世界的關係,那麼父母就不會這麼去粗暴地簡化孩子的世界。 孩子每增加一個詞彙量,也就是意味着他的感知方式更精確,他對人、對事的態度也會更加的細緻。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第7張

03、激發大腦潛能的“語境思維”

一個良好的早教語言環境並不單單隻跟詞彙的輸入有關。在這個環境裏,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會更加親密。不可否認的是,語言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媒介。交談時,人們通過它來顯示自己對話題的熱衷,此外,語言還可以讓我們與他人建立情感的共鳴。

我們已經知道,詞彙量豐富的早教語言環境對於嬰兒和兒童的大腦發育是至關重要的。那麼下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幫助父母構建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事實上,構建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並不需要人們從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擠出大把的時間。

無論平時有多忙,“語境思維”都可以融入我們的生活。通過詞彙的增添,父母或監護人會發現,整理牀鋪、削蘋果、掃地等日常活動都可以開發孩子的大腦。最終,語言還能改善親子關係,而不單是開發孩子的智力。

A. 共情關注(Tune in):共情關注你的孩子在做什麼

父母要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等時機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談論它。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麼,你就關注什麼。哪怕孩子太小了,聽不懂大人的話,或者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遵循這一條原則,及時對孩子的行爲做出迴應。這就是通過父母的語言來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

假如父母不遵循“共情關注”原則,剩下的原則也不會發生作用。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第8張

比如父母想給孩子念故事書,孩子卻沉迷於堆積木。這時候,父母就要主動參與到孩子關注的事情當中,而不要強行改變孩子的關注點。

這一點非常的重要。當父母參與到孩子感興趣的活動時,哪怕孩子的熱度只持續了五分鐘,就轉換了注意力,孩子的大腦也能得到開發。因爲大腦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進行焦點轉移。父母們可以詢問孩子,“想不想聽我讀故事書?”這纔是最有意義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父母還得仔細地關注孩子的回答,即使孩子的回答不成語句,或不是父母所期待的答案。就“共情關注”而言,一切的發現都是有價值的。

數字設備是“共情關注”原則的剋星。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很容易使人上癮,吸引人的注意力。只有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時,大腦發育的關注力纔會產生。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第9張

“共情關注”的核心目的就是父母的迴應。

可是,這個過程並不容易,相信這一點會得到身心疲憊的父母的認同。父母的迴應,本質上就是“共情關注”,可以概括爲以下三個步驟:

觀察

嬰兒和小孩會使用他們獨有的信號讓父母瞭解他們的需要。這些信號可能是語言或非語言的。父母要仔細分辨,認真觀察孩子的語言和表達方式。

理解

要理解孩子的語言,通常來說並不那麼容易。然而,只有充分理解,才能開展下一步。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它是一項需要精心打磨的技能,而且它並不保證絕對的準確。因此,我們需要隨時更正它,隨時做好補救。

行動

無論孩子的行爲出於怎樣的目的、是否恰當,父母都應給予孩子溫暖的迴應。孩子只有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溫暖,才能茁壯成長。科學研究也證實,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懷。溫暖的關懷最終能保證孩子平穩地成長。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第10張

B. 充分溝通(Talk more):與孩子討論時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

父母與子女的交流是雙向的,它並不是大人主導的單向對話。雙方交談的內容,自然也是子女關注的內容。只有父母和子女全身心投入交流,充分交流才能發揮作用。與“共情關注”一樣,雙向交流對於親子關係的培育和孩子的大腦發育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講述

用語言將你要做的事描述出來。

比如:我們要換尿布了,來,讓媽媽把你從牀上抱起來;看看,臭死了,肯定很難受吧?媽媽幫你換一個舒服的好不好。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講述是讓其沉浸於語言環境的好方法。講述除了能擴展孩子的詞彙量,還能讓孩子明確知道詞彙發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繫。即聽到一個詞語,就立馬知道它所指的是什麼東西或事情。

洗衣、擰乾尿布等父母再熟悉不過的家務,卻能幫助孩子開發大腦。當父母在孩子面前說出這些單詞,描述起每一項家務時,孩子的大腦同時也在吸納父母的話,這有助於大腦的開發和親子依戀的建立。

平行談話

“充分交流”的另一方面就是平行談話。當父母講述他們正在從事的活動時,平行談話的焦點就落到了孩子的身上。平行談話中,“共情關注”也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比如:幫媽媽把鑰匙拿來好不好?你打算用這個去開車門嗎?

少用代詞

對於成年人來說,代詞的使用就像呼吸一般自然。它存活於腦海裏,只有我們自己才清楚它的指代關係。注意,如果父母跟孩子講代詞,孩子會感到很困惑。

比如:你能去哪兒把那個帶回來嗎?

這種指代不明確的話,會讓孩子迷惑,到底要你去哪兒?拿什麼東西?同理可得,稱謂對孩子的詞彙意識和認知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房屋”“車”“路”“比薩餅”,等等。

每一種稱謂都代表着詞彙本身,以及孩子對事物的理解。稱謂對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有促進的作用。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第11張

C. 輪流談話(Take 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

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輪流參與談話,它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思維”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開發兒童的大腦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爲了讓“你來我往”的親子互動成功地開展,父母和子女雙方都應積極參與其中。

那麼父母該如何完成這個目標呢?

首先:父母必須“共情關注”孩子的興趣,然後跟孩子“充分交流”。 此外,無論是父母發起的互動,還是父母正在迴應孩子發起的互動,成功的關鍵都在於父母必須耐心等待孩子的迴應。

這是“輪流談話”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隨着孩子慢慢地學會走路,“輪流談話”也發生了變化。對於孩子來說,從嬰兒時期開始慣用的表情和手勢已經過時了,是時候開口說話了。雖然孩子此時說的是自創的詞語,或者某些詞語的發音不完整,或者偶爾才說一些父母可以理解的詞語,但父母一定要抓住他們的語言信號,好好地迴應後,再耐心等待孩子的迴應。在這個階段,父母能否做到這一點顯得尤爲重要。

注意,新手父母常常喜歡沒話找話,也許他們要過很久才能慢慢形成迴應孩子的意識。

爲什麼迴應尤爲重要?

因爲它能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話語。如果父母沒能好好地迴應,那麼親子之間的交流可能就此中斷。如果父母能多給孩子一點兒時間來搜尋迴應的詞語,那麼“輪流談話”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輪流談話”中,並不是所有的話語都有利於它的開展。例如“這是什麼?”“球的顏色是什麼?”“牛怎麼說?”等詢問“什麼”類別的疑問句,對於談話的輪替,以及孩子詞彙的積累是沒有益處的。因爲問題的答案孩子都知道,他們只需要在作答的時候搜索腦海裏那個熟悉的單詞就可以了。同樣,用“是”或者“否”作答的一般疑問句,對於交流的開展也沒有什麼幫助。因爲在簡單的問答中,孩子是學不到新東西的。

相比之下,開放式的問題能夠完美實現“輪流談話”的目的。特別是對於小朋友而言,發起或展開一個話題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家長只需將“怎麼辦”和“爲什麼”拋給孩子,就足以讓他們在思維的世界裏天馬行空了。

最後,孩子會拋出一連串的話語、想法和鬼主意來當作問題的迴應。他們絕不會以點頭或伸手指的方式來回應家長的問題。所以,開放式的問題能夠讓孩子開始獨立的思考,最終,孩子會逐漸學會如何獨立地解決問題。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腦 第12張

總結一下:本文幫助大家剖析了父母的語言對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性,並提出“感知黑洞”這一很可能被父母們忽略的問題,最後,通過對“語境思維”的詳細介紹,爲大家提供了“共情關注”、“充分溝通”、“輪流談話”這三個孩子建立深入溝通的技巧,幫助新手父母們打造一個與孩子之間的高質量的語言環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