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手機奴”父母毀掉的中國孩子

本文已影響2.63W人 

在2015年一部中國大陸動畫短片《低頭人生》裏,演繹了這樣一個內容:人人都是低頭族,沉浸在手機世界,場景讓人熟悉又不寒而慄。

被“手機奴”父母毀掉的中國孩子

文 | 曼之恆

來源 | 爸媽精讀

Part.1

手機已經日益成爲“家庭毒瘤”

在2015年一部中國大陸動畫短片《低頭人生》裏,演繹了這樣一個內容:人人都是低頭族,沉浸在手機世界,場景讓人熟悉又不寒而慄。

被“手機奴”父母毀掉的中國孩子 第2張

無論是公交還是地鐵上,商場裏還是人羣中,這樣的場景已屢見不鮮,手機似乎已經長出了與手臂相連的“毛細血管”,讓人難以割捨。

不僅在公共場合如此,手機還日益在家庭中“稱霸”,使得衆多家長們對其“俯首稱臣”,而忽略了一旁的孩子。

因此,有孩子調侃道:“大概手機纔是親生的,我是充話費送的。”

如果是公務纏身,尚且說得過去,然而現實中,有多少父母是真正因爲忙於公務而懈怠了對孩子的看管?

父母在陪伴孩子時玩手機是一種“冷暴力”。

在家庭教育中,長期遭受冷暴力的孩子容易產生孤僻冷漠的性格,不願和別人交流溝通,心理不能健康地發展。

孩子甚至還會成爲冷暴力這個“接力棒”的傳遞者,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對他人漠不關心,尤其是他們長大後,在處理自己家庭問題時也可能出現障礙。

除了心理上的影響,由父母沉迷手機所引發的“血案”同樣讓人觸目驚心:

常州市天寧區某小區內,因爲家長疏於照看,結果導致一名兩歲的男童從11樓的飄窗內翻出,不幸墜樓身亡。

被“手機奴”父母毀掉的中國孩子 第3張

事發人家的飄窗外並沒有安防護網,還有一扇窗戶開着。


孩子的姨婆說,事發時孩子的父母都在玩手機,沒注意到孩子翻出了窗。

事發後,孩子爸爸將孩子送往醫院搶救,但最終孩子因傷勢過重不幸身亡。

某商場一小男孩的手腳被電梯扶梯卡住,當時孩子的母親正在不遠處玩手機。

被“手機奴”父母毀掉的中國孩子 第4張

手機似乎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只要與它接觸,周圍的事件都會被自動屏蔽掉,這才導致父母忽視了對孩子的看管,釀成了一樁樁的悲劇。

在網絡世界愈加豐富的今天,你儘可享受屏幕中的繽紛和靚麗,但是別忘了,在你身邊,有一個小小的凝望着你的背影,時刻渴望着你的愛與陪伴。

被“手機奴”父母毀掉的中國孩子 第5張

Part.2

你到底是我的父母,還是手機的父母

上週,我搭乘一輛公交車去親戚家。

前面坐着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孩子,明亮聰慧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着,充滿好奇地望着車窗外面的世界。

坐旁邊的是孩子的媽媽,一邊警告着孩子別把手伸出車窗,一邊忙不迭地在手機上“健步如飛”。眼睛始終沒離開那個方圓幾寸的屏幕。

忽然,孩子發現了“新大陸”,咯咯笑個不停,然後回過頭來拼命搖着媽媽的手:“媽媽你看,外面那隻小狗在過馬路哎。”

沉浸在網絡世界中難以自拔的年輕媽媽這才晃過神來,向車窗外瞟了一眼,臉上寫滿了不耐煩:

哎呀,彤彤,別大驚小怪的,一隻小狗而已嘛。媽媽忙着呢,你老老實實坐着別動,別打擾媽媽啊。

孩子原本歡快的神情漸漸消失,嘟起小嘴,默默低下頭,玩弄自己的衣角。

我瞥了一下那位年輕媽媽的手機,她口中的“忙”不過是刷微博新聞刷得不亦樂乎。我不由得心疼那個孩子。

四五歲的年齡,正是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充滿探索欲與求知慾的時代,很多成年人眼中習以爲常的事物,在他們看來就是一個紛繁新奇的萬花筒。

這時他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把自己認爲新奇有趣的事物分享給最親近的人。

而在這位媽媽看來,自己的手機涵蓋了更大的世界,使她無暇顧及孩子的小世界。

很多親子關係,就是從沉迷手機開始出現裂痕的。

前段時間,有一篇小學生的作文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一次語文考試中,小榮看到命題作文《××,我想對你說》,便寫下了這篇《爸爸,我想對你說》:

被“手機奴”父母毀掉的中國孩子 第6張

爸爸,我一直想對你說:和我玩一會兒。

每當我看到別人的爸爸帶他們出去玩的時候,我是多麼羨慕。

我就只會看見你玩手機,玩手機。

你就只會玩手機,你已經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機的爸爸了。

孩子的語言雖然稚嫩,但對於父母陪伴的渴望力透紙背,呼之欲出。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錦衣玉食。

有些父母因爲家境困難,要外出打工來養家餬口,因而無法給孩子傾注太多的關心,這些都有情可原。

但是在家庭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如果因爲手機這個“第三者”而放棄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有新鮮事無法分享,有煩心事無法控訴,那他們和“留守兒童”又有什麼區別?

被“手機奴”父母毀掉的中國孩子 第7張

Part.3

孩子們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朋友莉莉在一所中學當老師,平時課堂上,有一個小男孩總是心猿意馬,不認真聽課,成績班級裏也是在倒數。

每次莉莉批改作業時,發現這個小男孩的作業本要麼是錯題連篇,要麼乾脆空白一片,企圖糊弄應付。

莉莉把男孩叫到辦公室:“爲什麼遇到不會的問題,不去問家長?”

男孩垂下了頭:“我問過,可是他們總是在玩手機,根本沒空搭理我。”

莉莉把男孩的媽媽叫來,還沒等她開口,男孩的媽媽就大吐苦水:“哎呀,老師,我這孩子成績太差,還得勞您多費心吶。”

莉莉問道:

我聽孩子說,您在家時經常玩手機,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顧,是這樣嗎?

孩子媽媽一時語塞,然後尷尬地笑笑:

是,孩子他爸也愛玩,不過學習不應該主要是學校裏的任務嘛,況且我文化水平不高,他課本上那些東西我也不會。

莉莉搖了搖頭:

孩子的成績不能僅僅依賴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就算您沒法指導孩子,至少不要在生活習慣上給他不好的影響。

尤其您因爲玩手機而對孩子的學習置之不理,這怎麼能給他做出良好的榜樣?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在陪孩子的時候,父母分心擺弄手機會導致孩子長大後注意力集中時間變短。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語都影響着他們的三觀,一舉一動都被他們奉爲行爲準則。在抱怨孩子之前,不如先想想自己平日裏是怎麼做的。

你平時手不離鍵盤,眼不離屏幕,還希望孩子對某件事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自己渾渾噩噩得過且過,還要求孩子發憤圖強出人頭地?

自己把生活經營得一地雞毛一團糟,卻要孩子樣樣精通無所不能?

合格的家長,首先一定是一個好老師。他會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爲和形象。

世界上最有效最成功的教育,永遠都是言傳身教。

你將自己毫無節制,沉迷手機的陋習暴露在孩子眼前,又怎麼要求他剋制慾望,一心向學呢?

被“手機奴”父母毀掉的中國孩子 第8張

Part.4

手機的世界很大,孩子的世界只有你

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研究人員曾做過一項研究:

招募了172個雙親家庭,對家長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父母使用手機對親子活動的影響。

結果發現,如果父母在家庭活動中把大量時間花在手機上,孩子會對父母越來越失望,親子關係的裂痕會越來越大。

研究人員將這種情況稱爲“技術插足”,指日常生活中由於使用技術設備引發面對面交流中斷。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關心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上,認爲“我給你好吃的、好喝的,你想要的東西我會盡可能去滿足”這就是他們所能盡的最大義務了。

殊不知,這樣的“愛”,只會讓孩子日益變得冷漠、自閉,時間久了,會變成一架沒有感情的空殼。

不要在孩子內心充滿愛的年紀一次次地澆上一盆冷水,不要讓手機成爲你和孩子之間一條橫亙的無法跨越的鴻溝。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沉迷手機能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靈傷害,不妨看看這個視頻:

小女孩新學了一首兒歌,想唱給媽媽聽,可媽媽頭也不擡,直接讓她去寫作業。

女孩想問媽媽一道數學題,結果她媽媽冷漠地將她推開:“你自己不會用手指頭算嗎?”

小女孩無奈,只好掰着手指算算術,手指不夠用了,她就脫掉襪子,一個個地數着自己的腳趾。

孩子作爲自己的骨肉至親,難道比不上一臺冷冰冰的智能機器來得更有吸引力嗎?

泰戈爾作過一首《孩子之道》:

孩子在纖小的新月的世界裏,是一切束縛都沒有的。

他所以放棄了他的自由,並不是沒有緣故。

他知道有無窮的快樂藏在媽媽的心的小小一隅裏,被媽媽親愛的手臂所擁抱,其甜美遠勝過自由。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樂土。

他所以要流淚,並不是沒有緣故。

雖然他用了可愛的臉兒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媽媽的熱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爲細故而發的小小的哭聲,卻編成了憐與愛的雙重約束的帶子。

孩子自從呱呱墜地,到尚未成熟之前,他的生活重心和目之所及,只有帶給他們啓蒙教育的父母。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對你的愛。對於幼兒期的孩子來說,沒有什麼能抵得過父母的關懷和陪伴。

今天你視手機爲寶,明天你的孩子就可能變成缺乏愛的滋潤的“枯草”。

給孩子最溫暖的呵護,請從放下手機開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