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本文已影響9.09K人 

昨天,幼兒園要求兩個家長去接孩子,一個接孩子走,一個留下開家長會。於是中午時分,我和姥姥頂着大太陽站在長長的隊伍裏,一邊等候一邊聊天。就這樣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裏,我倆又“談崩”了。

原標題: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昨天,幼兒園要求兩個家長去接孩子,一個接孩子走,一個留下開家長會。於是中午時分,我和姥姥頂着大太陽站在長長的隊伍裏,一邊等候一邊聊天。就這樣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裏,我倆又“談崩”了。

起因不過是,我隨口說了一句,我新辦了張健身房的卡。

因爲作息不規律、缺乏鍛鍊,我一直是亞健康狀態,老公、朋友都建議我抽空去健身,我最近終於狠下心好好調整自己了,挺興奮。再加上這家健身房的年卡竟然意外便宜,我不僅講價成功,還撈到了贈品,滿心歡喜,興沖沖和我媽說這事。

誰知我媽一開口,各種”質疑“和”教導“嘩嘩地涌來。

“這麼便宜不是騙子吧?你去那裏看了嗎?你別再被騙了吧?”
“你一次買那麼久的卡,用的上嗎?有必要嗎?”
“跑步在外面跑,空氣還好,用跑步機多浪費!”
“你去健身房不好,不如去學瑜伽,好多人學,都說對身體可好了。”
“健身房也有瑜伽課?那還行,你就上這個就行,別的東西危險的少碰!”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中國式教育的“殺手鐗”

——我做什麼都是爲了你好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第2張

我心高興的小火焰被澆得蕩然無存,心裏的氣不打一處來——你自己既不上健身房,也從來沒上過瑜伽課,對健身一竅不通,在這裏指手畫腳什麼呢?

尤其我們站在隊伍裏,周圍都是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我媽一邊“教育”我,一邊夾帶描述她堅信的“我的生活習性”,毫無忌憚地爆隱私(還不是真的),我愈發覺得尷尬,打斷了她的話:“行了行了,你別管我。”

“呵!我管你不是爲了你好嗎?你要是不用管,下次別叫我來接孩子。”

你瞧,中國式家長最常用的招式來了:

“我還不是爲了你好!”——我說什麼都是對的。

“你不要我管,有本事下次別叫我啊!”——你找我來,就得聽我的。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第3張

這兩句話,一句苦口婆心,一句威脅恐嚇,簡直就是爸媽們的萬金油,可以用到任何場景,只要有講理說不下去的時候,隨時都能跑出來當殺手鐗。

然而明明,他們就沒有和你講理。例如,你爲一個人好的初心,和你說的對不對,做得對不對,有什麼關心?有事請你幫忙,爲什麼必須全都聽你的,包括根本無關的事情?

我都那麼大了,不是找你來管我,而是請你幫忙。”然後,我當下按捺着胸中涌動的“洪荒之力”,嚴肅說了一句:“中國家長之所以越位,就是因爲分不清‘管教’、‘幫忙’和‘建議’的概念。

我媽不接話了,站在我們前面的幾位家長,顯然也聽到了我的話,默默回頭瞥我。

雖然剛纔不太痛快,但畢竟我媽是好心,還是要給她臺階下,我又說:“其實果果現在才三歲,已經嫌我嘮叨了。”我媽立刻用一種大快人心的表情看着我,快樂地說:“該!等你四、五十歲的時候就更知道了!”

那不會,我們這代人和你們可不一樣。”我開玩笑的語氣懟回去,心裏卻無比正經。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第4張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

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第5張

爲什麼“我都是爲了你好”,這樣只講情不講理的句子,會成爲許多家長的口頭禪?說到底,是缺乏尊重。

沒有尊重孩子,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所以“我比你清楚什麼纔是好”、“我可以替你決定什麼纔是好”、“因爲是爲了你好,所以你都應該接受”……很多人當了一輩子爸媽,卻沒有意識到,爲人父母最難的基本功,就是把孩子當個人看——他/她是個有獨立的思想,獨立人格的人,終將脫離你的庇護而去,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被誤解、被評判、被羞辱、被脅迫、被強迫接受……我再也不想,將兒時深惡痛絕的那些,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1、不妄下判斷

記得我小學時,有一年七夕,鄰家奶奶的孫女從外地來度週末,我們一起玩了一天,成了好朋友。白天聽老人講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說好晚上八點一起出來看星星。但當晚我搬着小椅子要出門時,爸媽說什麼都不放我走。我急哭了,不想失約於新朋友。

“看什麼看!那麼晚跑去別人家幹什麼!不許去!”那天晚上我終究沒能出門。第二天再去找朋友,她再不肯跟我玩兒,第三天她就離開了。到現在我記不清她的名字了,但當時被迫食言的委屈、痛苦卻一直記得。

許多我們成年人覺得沒意義的事,可能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已經玩舊的玩具、丟失的繪本,和同伴之間的信任,都不是一句“別鬧了,給你買新的”、“有什麼大不了的”、“這個不好,我給你更好的”可以取代。在孩子眼裏,那比你丟了鑽戒、刮壞了新車還要痛心。

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妄下判斷,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想象她的心情,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第6張

2、不要貼標籤

這個話題咱們說過很多次了,我還曾經寫了一整篇文章《這樣很容易毀了一個孩子,不要再貼標籤了!》。

“這孩子心眼真多”、“這孩子特別調皮不老實”、“這孩子就愛欺負人”……原本只是孩子的某個行爲,一旦變成標籤,反而會進行負面強化,久而久之沒準真的就是你說的那樣了。這就是墨菲定律——你擔心的事情一定會出現。

事實上,孩子的某些行爲沒有特定意義,某些行爲可以通過引導來改正。不論孩子做對做錯,永遠就事論事,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給性格、人格下定義。例如,

比起說孩子“懶”,不如說“你應該將自己的玩具收拾起來”;

比起說孩子“淘氣”,不如說“你把沙子揚到別的小朋友身上是不對的”。

孩子是一張白紙,最先在紙上留下印記的就是父母的投影。要知道,我們給貼標籤很容易,孩子要撕下卻難。

3、不侮辱、恐嚇

我們小時候最容易遭受的,也是留下傷害最深的,就是語言暴力。

“你怎麼這麼差勁,你看看別人家孩子有你這樣的嗎!”
“再鬧我打你啊!你在這樣我打死你信不信!”
“你這樣真是太討厭了,沒有教養,我生出你這樣的孩子!”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第7張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更甚於一場交通意外。因爲身體上的傷可以痊癒,但心靈上的傷卻可能會需要舔舐一輩子。

所以,無論孩子多麼淘氣,無論你多麼忙碌辛苦,也請不要跟孩子說氣話,更不要中傷和侮辱他,不論他聽不聽得懂。沒錯,爸媽也是人,爸媽也有情緒,但沒必要發泄到孩子身上——你是因爲他聽不懂才發泄,還是想讓他聽懂?

我們一時的發泄,孩子的感受卻是“爸爸媽媽不愛我、討厭我”,甚至孩子大了,還會模仿家長的惡語相向,終生受到影響。

4、 不脅迫

“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你再鬧媽媽就不要你了”、“你現在不好好吃飯的話,以後就不給你飯吃”……這些威脅話語描述出的場景,不是孩子哪裏做得不對,而是一個個焦急的家長,想要讓孩子儘快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因爲“我都是爲了你好”。

既然是好話,爲什麼不能正着說呢?你可以告訴他,不讓做是因爲這件事本身不對;要吃飯是因爲吃飯纔有力氣,飯很好吃。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這樣說,不是因爲沒想到,而是因爲“太慢了”、“不管用”。

還是那句話,育兒沒有捷徑,選擇快的那條路,就要承擔未來無盡的後果。

5、不捉弄

在外面經常看到老人逗孩子:“你吃什麼呢,這麼香,給我來一口嚐嚐!”如果孩子不給,會開玩笑說:“喲,給我一口都不行啊,那麼小氣!”如果孩子當真遞過來,又會說:“我不吃,逗你玩兒呢!”

還有個媽媽之前跟我說,過年回老家時有個長輩總逗兒子:“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啊?男孩啊?不對,放炮你都怕,你是小女孩!”

這些大人眼中無傷大雅的玩笑,對單純的孩子們來說,卻可能是一場認知混亂。孩子不分享會被批評、貼標籤,分享了人家又不要,那麼下次該怎麼做呢?明明是男孩子,一直被嘲笑膽子小,是女孩子,他會不會心裏受傷害,或者覺得“女孩”是個不好的詞呢?

孩子們的心靈都那麼澄澈,不要爲了一點兒無聊的“樂子”,去混淆孩子剛剛建立起來的認知概念和思想品格。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第8張

6、不要無視孩子的努力

“你怎麼洗手還是弄得一身水啊?衣服又溼了!”、“你上次68,這次就70,怎麼總倒着數啊?”、“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是不會!”……你看到孩子緊縮的眉頭後,沮喪的心情了嗎?

或許她一直在默默地努力,但依然夠不到爸爸媽媽的要求,可是哪怕只有一小步,那也是進步啊!一直被無視和批評,孩子的心裏是什麼感受呢?回想我們小時候,隨着長大,我們越少用哭的方式表達沮喪,而是將自己的不滿、委屈、憤怒,埋藏在心裏,甚至對着幹,用叛逆的行爲來表達自己。

哪怕兩三歲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和孩子說話,要多用正面語言:“今天你自己洗手做得真好,下次我們可以不弄溼衣服就更好了!”、“成績沒有下滑說明看書了,相信下次還能所有提升”、“這個說了很多遍都不會,是不是哪裏漏掉了,我們一起找找原因”……用“慢慢走”代替“別跑”,用“讓我們安靜”替代“別吵了”,總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被肯定。

7、不敷衍,用心陪伴

話嘮期的孩子,有時真的會惹人煩,我也會。尤其我如果需要開電腦工作,小傢伙跑到我身邊問東問西,我人在心不在,只會“嗯啊哦”地回答,她急了就喊:“媽媽你別看電腦啦!你怎麼總工作呀!”甚至來關電腦。

我想在孩子心裏,最嫉妒的對象一定是“工作”,是媽媽的“忙”。回想我小時候,父母是雙職工,經常聽到他們不耐煩的說:“大人這麼忙,你別搗亂,自己玩兒去!”如果不願意,還會被說“不懂事”。

現在我們長大了,狀況卻並沒有改善——爲什麼媽媽一直在看手機?爲什麼爸爸那麼累卻有精神打遊戲?爲什麼不能多給我講個故事?

童年轉瞬即逝,有些東西一旦我們錯過,不會再回來。所以,請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同時請放下你的手機,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不論是一起唱首歌,還是做個小遊戲,只要孩子能與你一起玩耍,對他都是有益的。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第9張

雖然吐槽我媽一大堆,但隨着自己養孩子時間漸長,越能理解年輕時的爸媽。沒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所以我們纔要不斷學習,讓自己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不求居功,但求無過。只願對她少一些錯誤對待,未來少一些內疚抱憾。

就像紀伯倫在《論孩子》中寫的那樣,我們能給孩子的是愛,而不是管控他們的思想、靈魂,讓他們來像我們——“因爲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