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奴”現象空襲“80”後

本文已影響1.11W人 

“孩奴”現象空襲“80”後

導讀:80後已經進入婚育年齡,本來順理成章生兒育女,而“孩奴”的陰影卻讓新婚夫婦爲了“生還是不生”爭論起來。

80後已經進入婚育年齡,本來順理成章生兒育女,而“孩奴”的陰影卻讓新婚夫婦爲了“生還是不生”爭論起來。

在對近50名新婚夫婦調查發現,有近40%的夫妻不贊成要孩子。他們認爲,沒有經濟能力不能讓孩子受罪,把孩子生出來是害了一家。有生育計劃,但經濟基礎和住房也是他們非常看重的生育前提。

“窮二代”不想生出“窮三代”

懸樑刺股、孔融讓梨、曹衝稱象。這些王文蕾一代“80後”童年時耳熟能詳的小小偶像,如果放在這個時代,馬上會被貼上新標籤:窮二代、富二代、官二代。人們對財富和地位的“世襲”現象如此敏感,以至於影響了對未來的想象——“窮二代”是否應該生出“窮三代”。

一項關於“小兩口月均收入達到多少纔敢生育子女”的調查中顯示: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受訪者的心理底線是8078元;武漢、哈爾濱、太原、西安和昆明等省會城市受訪者的心理底線是5169元;縣城地區則是4454元。

7月30日,自命名爲“來世不嫁窮男”的網友又在天涯上發帖:“已經生了“窮三代”的“窮二代”,你們對得起你們的孩子嗎?”

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發此類帖子了,此前的一番言論更是引發議論無數。據說,她和丈夫是“因愛情而結合”的大學同學,丈夫月薪2500元且工作不穩定,還要做近20年的“房奴”,因此她認爲,生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與其讓我的孩子一出生就輸在起跑線上,我倒寧願不讓他來到這個世上。我們已經是‘窮二代’了,孩子成爲‘窮三代’的可能性絕對在95%以上。”

爲生孩子“備戰”多年

在30年前的年輕人眼中,現如今年輕人的這套論調很可笑:月薪數千元,怎麼在生孩子之前還要做打算?哪知現如今一家就一個孩子,家長們都不希望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所以孩子出生前就要提前多年做打算。

在一傢俬企做財務工作的趙穎今年28歲,結婚已經兩年了,親友們催問是否打算生孩子,她首先的反應是“要!不過還沒有做好準備”。因爲在趙穎看來,想要孩子總得先算賬,奶粉、保姆、幼兒園等一系列費用都得考慮清楚。

“我和丈夫目前月收入是5000元,除去房貸和一些日常花銷,幾乎所剩無幾,要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還是得再等上三五年。”趙穎細算着。

其實這不是趙穎一個人的顧慮,現如今年輕一族都希望過上有品質的生活,已是“房奴”和“車奴”的他們,如果再生了孩子,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就成了“孩奴”,“一輩子活在奴隸社會”。自己是“窮二代”,不想再生出一個“窮三代”。婚前要準備,生孩子更是要準備。

難以承受的經濟之重

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曾發表調研稱,家庭在0到16歲孩子身上花費的平均成本將達25萬元左右,到30歲則需要49萬元。其中最可觀的一部分是對教育的支出。不過,在大多數家長看來,教育投入還要更多。

孩子還沒出生,葉酸(據說防畸)和防輻射服就必不可少。小王的同學許雪懷孕兩個多月,穿的是連身防輻射服,1000多元。爲了孩子智力發展,準母親還流行吃DHA,每天一粒,一粒6元,整個孕期280天,花費不小。小王去探視幾個生孩子的閨蜜後總結出,“看望產婦,就送錢,因爲那是他們最需要的。” 養孩子的成本太高,一個人月薪即使能拿到3000元,也並不足以支付孩子的全部生活費用,除了奶粉、服裝、尿布、玩具之外,保姆開支和幼兒園託保費、萬元的保險費、早教課和鋼琴課等費用,還得靠父母支援。

“進個幼兒園是必須的吧?可這很難。”王文蕾身邊的年輕家長們說,公立幼兒園擠破頭,私立園每月收費數千,抵得上她一個月工資,甚至市郊的經濟適用房區,今年學前班還漲價了70%。而孩子上小學、中學的家長們,常常討論的是送孩子去哪個補習班。一位小學生的家長說,“每個暑假至少消費1萬元。”

“雖然有些投入並不必要,但儘可能投入教育成本幾乎是每個家長的選擇。”徐安琪告訴記者,家長在孩子身上往往寄予希望,又因社會競爭激烈而感到焦慮,高額的教育投入是家長不敢忽視的。

當下的“不願生”既不同於打着浪漫旗號的“丁克一族”,也並非全是缺乏生育養育成本的“窮二代”,更多的是靠個人奮鬥拼出一條血路的“苦一代”。他們不願意生的理由,更主要的是不捨得孩子像自己這樣“苦”,繼而選擇了“被丁克”。

不同聲音:什麼造就了“孩奴”?

也有人認爲“孩奴”是新人們追求物質的結果,是被誇張的“孩奴恐懼症”。“孩子要吃好的、穿好的,孩子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奶粉都要原裝進口;上學要上名校,望子成龍就給孩子上各種早教班。”不少人表示,這都是物質壓力下家長的“奴性”,是對高消費行爲的普遍誇大。

“孩奴”可大致分爲兩類

第一類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全身心付出型”。

這種類型的父母通常會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包辦一切,爲了孩子盡其所能,傾其所有,甚至放棄工作,放棄事業。

例如有一位母親,原本是一位企業主管,爲了孩子放棄了事業,六七年不上班,一直到孩子上了小學,而此時她的心理狀態已出現了問題,呈現出抑鬱的狀態。“這種類型的父母以家庭條件好的居多。他們給予孩子的未必就是孩子所需要的。

例如,沒有考上大學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學,圓大學夢;沒有出過國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走出國門;家庭條件不好的父母希望能通過這種付出,將孩子培養成材,將來擺脫這種生活狀況……”

“全身心付出型”的父母的做法往往對孩子的成長不利,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很難自立,抗挫折能力也差,他們往往承受不了挫折和失敗,忍受不了碰壁甚至等待,他們往往不會珍惜得到的一切,因此父母付出得再多,他們還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永遠不知道感恩。

第二類“孩奴”是打着孩子的旗號只顧忙自己事情的忽視型“孩奴”。

忽視型“孩奴”以爲孩子掙錢、打拼爲理由,整天在外忙着自己的事情,他們表面上是爲孩子奔波,而實際上這是一種逃避,他不喜歡甚至害怕被這種親密的家庭關係束縛住,和孩子在一起並不是他內心所要的。顯然,這種對孩子的忽視是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

小編點評:無論哪種類型的‘孩奴’,其實都是在滿足家長的內心需要。並不是無限的付出就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你要懂得,你不是去替孩子承擔,而是教會孩子如何自己承擔。你應該讓他自己勇敢地往前走。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