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使用共情沒用?不要藉着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纔是關鍵

本文已影響2.23W人 

說孩子發脾氣了,她們都會使用共情,但是好像效果根本不好。孩子還是繼續哭鬧,而有些3、4歲的孩子甚至直接回復,“不要再說我生氣了”。

的確,談到孩子的情緒管理,很多育兒書都會說“共情”,大概意思就是說,當孩子生氣時,要對她的情緒命名,這就是使用“共情”。我曾經也經歷過這樣的困惑,面對小D哭的時候,我馬上告訴她,“你很生氣”,但是並不奏效,小D還是繼續哭。

這讓我花了很長時間在反思,到底是“共情”這個方法無效還是我們使用的方式不對?

孩子發脾氣使用共情沒用?不要藉着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纔是關鍵

不要把“共情”當成變相控制的手段

我當年第一次瞭解到共情時,就以爲自己找到了一個特別好的管教小D的方法。但在屢戰屢敗後,我也質疑過這個方法是否有用。直到有一天我和老公討論起這件事時,說着說着,我自己把自己說通了。即使不說育兒方法,“共情”這個詞語我們大家都是知道含義的,就是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那天剛說完,我就恍然大悟,“共情”的關鍵是站在他人角度去理解對方。而像我這樣一使用“共情”,就希望小D不哭,這絕對是徹徹底底的“站在自己角度”啊,更何談理解孩子?

這時,我才深刻意識到,我們不是真正在“共情”,我們只是在使用一個名字叫“共情”的套路而已。共情之所以沒用,因爲它變成父母變相控制孩子的手段了。

孩子發脾氣使用共情沒用?不要藉着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纔是關鍵 第2張

使用“共情”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那看到這,很多父母也許就會問,孩子還是繼續哭,那我幹嘛還多此一舉使用“共情”,意義何在呢?

這三年來通過我自己的摸索總結,我覺得它的意義有兩點。首先,它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也許我們真的無法感同身受孩子正在經歷的情緒,也許我們還會費解這個孩子何至於發這麼大的脾氣,但當我們有意識要使用“共情”時,我們就會去嘗試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

孩子發脾氣使用共情沒用?不要藉着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纔是關鍵 第3張

和任何關係的本質是一樣的,親子關係也是需要磨合的,而磨合的起點就是嘗試理解。當我們試着去理解孩子時,儘管一開始仍然很難,但當我們可以堅持這樣做的時,慢慢地,我們就會更加懂這個孩子。

這份懂,也能讓我們更好地控制情緒。很多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影響,有時甚至會簡單粗暴地吼叫要求孩子不哭。會這麼做的父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沒能共情,沒能換位思考“孩子到底怎麼啦?”,所有的一切都還是從自己出發的簡單自私的想法。

當我們的小孩被激烈的情緒所控制,我們需要和他們分享的是自己的平靜,而不是加入他們的混亂中

其次,“共情”給予了孩子一個無比寶貴的學習機會。它不是讓孩子馬上不哭,而是基於理解的基礎上,父母用愛陪伴孩子體會他們正在經歷的情緒。

現在我們都知道情商的重要性,而高情商的人不是不難過生氣,而是他們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可以知道自己怎麼了,並且用一些方法讓自己走出這樣的情緒,這是需要後天不斷練習的過程。

面對孩子哭鬧,我們總是習慣性地馬上抱起來連哄帶騙,甚至簡單粗暴要求不許哭,這樣的孩子是永遠都學不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正確使用共情可以讓我們幫助孩子體會自己不同的情緒,認識自己的情緒,從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共情就好比音樂,我們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掌握的越來越好

孩子發脾氣使用共情沒用?不要藉着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纔是關鍵 第4張

因此,當我們想要使用共情,或者在懷疑共情無效時,請一定先想清楚我們使用共情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共情”不是特效藥,它是個長期的慢調理。特效藥快卻一定有副作用,而慢調理才能真正養出一個高情商的體質。

(因此,接下來分享的這三部曲,只是給了大家一個有章可循的方法論,但請時刻回顧共情的真正目的)

我使用“共情”的三部曲

1、允許情緒發泄

情緒,尤其是特別激烈的負面情緒,一定是需要發泄出來的。因此,當孩子發脾氣大哭時,我們不該第一時間去阻止,而是平靜溫柔地陪在一旁,給予一個緩衝時間,讓情緒有出口,是“共情”的第一步。

這時,不要簡單背臺詞,“你很生氣,你很難過”等,而是真正地嘗試去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也許最終,當我們理解孩子後,我們說的也還是“你很生氣,如果難過就哭一下,媽媽會陪着你”。

但請相信我,這份理解背後的“真心”和態度,孩子一定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也是奠定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態度。

孩子發脾氣使用共情沒用?不要藉着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纔是關鍵 第5張

2、幫助孩子平靜

幫助孩子平靜和希望孩子不哭,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幫助孩子不哭”的前提是孩子情緒已經發泄過了,而“希望孩子不哭”是忽略孩子是否需要情緒發泄。當我們觀察到孩子的哭聲由響變弱時,也就說明他們的情緒有所宣泄了,我們就可以介入。

我通常會緊緊地抱住小D,有科學研究證明,擁抱是可以幫助孩子平靜的。然後向她示範深呼吸,同時對她說,“我們一起吸氣~呼氣~我們一起讓身體平靜下來。”這時,我們自己要注意肚子的起伏,這樣孩子就可以感受得到,同時節奏越緩慢越好。

有些孩子性子更加剛烈,一生氣容易出現一些破壞性的行爲,比如打自己、打別人、撞頭等。這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提供一個安全的替代品,比如在家開闢一個發泄角落,放一些墊子枕頭給孩子安全發泄。

千萬不要害怕孩子變“暴力”,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需要疏而不是堵。孩子需要去經歷和體會這些負面情緒到來的衝擊,以及自己如何控制住它們。

3、回顧剛剛發生了什麼

第三步其實是最重要的,但往往是我們會忽視的。當孩子平靜下來後,我要“趁熱打鐵”,趕緊幫助孩子回顧一下剛剛發生了什麼。因爲孩子的記憶是短暫的,及時回顧,就相當於在給他們“抓重點做複習”。

我每次給小D回顧時都會用講故事的方式一般包含三大部分:發生了什麼;你怎麼了,情緒是如何的;後來你是如何平靜下來的。這樣的回顧讓孩子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情緒,也知道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同時也學會了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該怎麼辦。

孩子發脾氣使用共情沒用?不要藉着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纔是關鍵 第6張

今天雖然談的是“共情”,但又回到了育兒的本質。我們今天陪伴孩子做的一切,不是爲了此刻當下,而是爲了他們的將來一輩子。

有些路,儘管很難,但一定是要孩子自己走;有些情緒,儘管很痛,但也要孩子自己去體會的。但幸運的是,現在他們還小,我們至少是可以用愛陪同他們一起去體會。

“共情”不是讓孩子現在不哭,而是告訴孩子可以哭,但是以後媽媽不在身邊了,你怎麼讓自己擦乾眼淚重新出發。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