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

本文已影響5.8K人 

烏梅

烏梅的介紹

烏梅別名酸梅、黃仔、合漢梅、乾枝梅,爲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Prunus mume的近成熟果實,經煙火熏製而成。若用青梅以鹽水日曬夜浸,10日後有白霜形成,叫做白霜梅,其功效類似,宜忌相同。據現代研究.青梅或梅子汁。烏梅中含鉀多而含鈉較少,因此,需要長期服用排鉀性利尿藥者宜食之;梅子中國含兒茶酸能促進腸蠕動,因此便祕之人宜食之。梅子中含多種有機酸,有改善肝臟機能的作用,故肝病患者宜食之。梅子中的梅酸可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烏梅的做法大全

1.烏梅粥

原料:烏梅15~2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

1.先淨烏梅入鍋,加水適量。

2.煎煮至汁濃時,去渣取汁 。

3.加入淘淨的粳米煮粥。

4.至米爛熟時,加入冰糖稍煮即可。

2.烏梅湯

原料:烏梅8枚、冰糖少許

做法:

1.烏梅8枚用刀切碎;

2.將碎烏梅連核一起放容器中加2碗清水浸泡30分鐘;

3.上竈大火燒沸,再小火燒20分鐘。

4.將烏梅湯盛出,加冰糖調味即可。

3.丁香酸梅湯

原料:烏梅100克,山楂20克,陳皮10克,桂皮30克,丁香5克,白砂糖500克

做法:

1、將烏梅、山楂擇洗好,逐個拍破,同陳皮、桂皮、丁香一道裝入紗布袋中扎口,備用;

2、鍋中注清水約5500克,把藥包放入水中,用旺火燒沸;

3、再轉小火熬約30分鐘,取出藥包,靜置15分鐘,濾出湯汁,加白糖,溶化即成飲料。

烏梅的營養價值

味酸、微澀,性平。歸肝、脾、肺、胃、大腸經。質潤斂澀。烏梅爲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實,含有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糖類、谷甾醇、維生素C等成份,具有理想的抗菌作用。烏梅是藥食同源的製品,是青梅經過加工後的中藥材之一,其性溫,味酸澀。

烏梅的作用與功效

1、止渴

烏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常用來治療口渴多飲的消渴(如糖尿病)以及熱病口渴、咽乾等。夏天可用烏梅煎湯作飲品,能去暑解渴。

2、止咳

烏梅酸澀收斂,能斂肺止咳而用於肺虛久咳少痰或乾咳無痰之症,常配半夏、杏仁等。但對實證要慎用。

3、止瀉

烏梅能澀腸止瀉痢,可用於脾虛久瀉、久痢或大腸滑瀉不止甚至脫肛不收。近年有人用《傷寒論》中的烏梅丸作基本方加減治療非特異性結腸炎,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4、止痛

一能安蛔止腹痛。蛔蟲得酸則伏,用烏梅配細辛、川椒、黃連、附子等可治療膽道或腸道蛔蟲引發的腹痛、嘔吐甚至四肢厥冷。二能活血止瘀痛。烏梅可軟化骨刺,改善血液循環,減輕水腫而療足跟痛。取烏梅200克,加水2000毫升煎40分鐘,過濾去渣,加食醋200毫升,待藥液溫度適宜時,浸泡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時左右(藥液可重複加熱使用)。

5、止血

烏梅炒炭可療便血、崩漏屬虛證者。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可重用炒烏梅至30克配人蔘、茯苓、木瓜、赤石脂、禹餘糧等煎服;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所致血尿、蛋白尿經久不消者,在辨證方中加入烏梅炭、蟬蛻各6~10克功效顯著,這與實驗證明烏梅可助腎小管上皮細胞增生,增強腎小管重吸收精微物質的能力等功能有關。

烏梅的宜食宜忌人羣

宜食

適宜虛熱口渴,胃呆食少,胃酸缺乏(包括萎縮性胃炎胃酸過少者)

,消化不良,慢性痢疾腸炎之人食用;適宜孕婦妊娠惡阻者食用;適宜膽道蛔蟲者食用。適宜夏季與砂糖煎水做成酸梅湯飲料以清涼解暑,生津止渴。《隨息居飲食譜》:“梅,酸溫,溫膽生津,孕婦多嗜之。”《本草新編》:“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忌食

感冒發熱,咳嗽多痰,胸膈痞悶之人忌食;菌痢、腸炎的初期忌食。婦女正常月經期以及懷孕婦人產前產後忌食之。

宜忌

有實邪者忌服。

《日華子本草》:“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本草經疏》:

“不宜多食,齒痛及病當發散者鹹忌之。”《得配本草》:“瘧痢初起者禁用。”《隨息居飲食譜》:“多食損齒,生痰助火,凡痰嗽,疳膨,痞積,脹滿,外感末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婦女經期,產前產後,痧痘後並忌之。”《藥品化義》:“咳嗽初起,氣實喘促,胸脯痞悶,恐酸以束邪氣,戒之。”

烏梅的常用配方

1.《本經》: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

肌,去青黑痣、惡肉。

2.《別錄》:止下痢,好唾口乾。利筋脈,去痹。

3.陶弘景: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4.盂詵: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挼去核,杵爲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

5.《本草拾遺》: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6.《日華子本草》: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乾薑爲丸,止休息痢。

7.《本草圖經》: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渴,虛勞瘦贏,產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