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孩子太“聽話”嗎?

本文已影響1.63W人 

太過“聽話”的孩子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孩子太過“聽話”到底好不好?作爲父母,你希望有個太“聽話”的好孩子嗎?

比起聽他人的話,

我更希望她聽信思考、判斷和思考

前幾天深夜刷手機,突然看見閨蜜小F發了一條說“還是一個人輕鬆自由”的朋友圈,驚訝之餘趕緊打過去電話,才知道她不久前剛跟老公辦了離婚手續。

要說起來,這幾年我還真沒少聽小F吐槽她的“媽寶”老公和“極品”婆婆,沒想到這次她真的下定了決心。

3年前,當小F風風光光結婚時,身邊的不少朋友還是很羨慕的。一是因爲男方有一份收入不錯又穩定的工作,還託關係幫小F進了事業單位;二是戀愛時他對小F也是呵護有加。小F一直以爲自己嫁給了愛情,但沒想到,結婚後才發現自己竟然敗給的是婆婆。

當初小F和老公度蜜月,本來訂好了要去日本,婆婆死活不同意,說雖然地震過去了4年,但日本土地上仍然會有核輻射,以後懷孕了對孫子發育有影響。小F想那要不去歐洲吧,可婆婆又嫌費錢,畢竟蜜月費用之前商議是由男方掏的。

小F最後說那要不就花她和老公自己的錢去旅行,可老公就開始一直勸她:算了吧,就聽我媽的吧,她養我這麼多年也不容易,咱們硬要去歐洲不是跟她對着幹嗎?

小F也不想剛剛結婚便將婆媳關係搞僵,最終決定去了東南亞。

但誰知,這事兒只是個序曲。結婚這三年,她和婆婆沒少因爲各種極品事件鬧矛盾,最不能讓她忍受的是,婆婆和老公過於親密的關係。

比如她老公在洗澡,婆婆會徑直走到衛生間門口,讓他開門拿東西。婆婆有時想換衣服,就直接當着她老公的面把上衣脫掉,淡定地換上家居服。每每她向老公提出質疑的時候,老公都輕描淡寫地說:媽可能覺得她自己也不是外人,習慣成自然了……

電話裏,我問小F,離婚了,孩子打算怎麼辦?她卻雲淡風輕地說:“當然跟我啦!我老公這事兒也給我一個警醒,千萬別把兒子養得太聽話,否則又是下一個他爹的翻版,長大去禍害別家姑娘!”

放下電話,小F這句話一直在我腦中回放。我們絕大多數父母,似乎都希望自家孩子聽話、乖順。父母們自信憑藉自己的閱歷和經驗,對孩子說的話都是正確的,孩子應該服從,即便有些話有偏頗,也以“都是爲你好”這樣的理由,拒絕孩子的一切反抗與忤逆。

“聽話”二字似乎概括了所有“好孩子”的品質,也成爲檢驗父母教養孩子是否成功的最大標準。

我們自己,也是一直這樣被教育長大的。在家的時候,我們被要求聽爸媽的話;在學校的時候,我們被教育要聽老師的話;在公司的時候,我們被規定要聽老闆的話……

我們被“聽話”的魔咒困住,變得束手束腳,到頭來也許還要自斷手腳,用“聽話”討好他人。

那個真實的自己,早已不見蹤影。一同丟失的,還有我們的主見與決斷。

直到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那些一路被“聽話”誇讚長大的男孩、女孩,成了媽寶男、媽寶女、老好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們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長期的“聽話”洗腦讓他們形成了“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爲目標的討好型人格;在婚姻中,他們永遠無法擺脫父母對自己的控制與干預,難以在小家庭中形成真正的獨立。

我另一個朋友小Y,號稱“閱人無數”,這幾年她相過的親估計不下百場。但每次我問她結果如何時,她總是說,我媽覺得這個男的工作不太穩定,我媽覺得他不夠勤快,我媽嫌他太矮……

終於有一次,她和某相親男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刻,卻因爲彩禮、換車等問題談崩了。打開她發給男友的微信消息,你會發現每一句開頭都是“我媽說”:我媽說房子得買離孃家近些的;我媽說車得換個新的,婚禮上圖個吉利;我媽說別人家彩禮都是十萬,我們怎麼也不能比人家低……

最後,婚事以男友一句:“你就好好聽你媽媽的話,做個乖乖女吧”而告吹。她和媽媽倆人面面相覷,完全沒明白哪兒有問題。

其實我和小Y初中就相識,因爲她媽媽習慣性的強勢與控制,只能選擇“聽話”的她就成爲了“別人家聽話的好孩子”。但漸漸地,她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就連我倆逛街,她遇到自己看中的鞋子還要拍個照片給她媽媽發微信徵求意見。

看着身邊這些活生生的例子,我終於發現,當我們在用“聽話”一點點麻痹我們的孩子時,他們會逐漸喪失掉一些真實的本性。

我們爲什麼會要求孩子聽話?

初來人間,這個世界的一切對孩子都是陌生的、嶄新的。很多時候,他們依靠聽父母的“話”來認識世界。

可拋開這些,想必我們可能都不得不摸着良心坦白,更多的時候,我們要求孩子“聽話”,是出於對父母權威的維護,是某種控制慾在作祟。

“聽話”,讓我們有了一種凌駕於孩子之上的優越感和領導力。

有時,我們要求孩子聽話,更是爲了自己的面子。畢竟,帶出去的娃如果乖巧懂事,總比叛逆頑皮更讓我們臉上光彩。當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誇讚“嘖嘖,看看人家怎麼養的娃,這麼聽話”飄入耳中時,你能不承認自己確實驕傲了?如果孩子不熱情地跟人打招呼,不積極地融入羣體,不按要求在大人面前表演節目,父母是不是就覺得自己像是被別人的目光打了臉而心急羞愧呢?

有時,我們要求孩子聽話,是爲了圖省事。和孩子“過招”其實是個耗費體力腦力的過程,你需要依照孩子的性格,一點點嘗試、引導。但一句“聽話”,可以省去上述種種,造成了一種“便捷”的假想。“媽媽,爲什麼我要這麼做?”“聽話!媽媽說的都是爲你好!”它簡單粗暴,但很多時候好像方便易行,久而久之,我們也就習慣了拿它作爲“壓制”孩子自主火苗的萬金油了。

有時,我們要求孩子聽話,是因爲我們認爲自己有權利和經驗來指導他們的人生。孩子還小,父母“吃過的鹽比他們吃過的飯還多”,所以我們必須由父母來掌控纔是“對孩子負責”。可我們認定的東西就一定是百分百正確的麼?孩子們以後所處的世界,可能是我們現在的想像力都達不到的地方,我們是否確定我們今天認爲的優先級、價值觀、讓他們去學習的領域,就一定是他們未來真正需要的?除了基本的社會規則與禮儀以外,許多東西是一直在變化的,我們的個人意見,並不見得就比孩子的更好。

事實上,孩子如果被教育得太“聽話”,在父母的權威下完全壓抑了自己的想法,並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好事。

父母希望孩子太“聽話”嗎?

太聽話的孩子,會失去一些什麼?

1/會缺乏獨立性

在潼潼兩歲多的時候,潼潼外婆也曾跟我“告狀”,覺得她沒有以前聽話了,成了一天到晚把“不要”掛在嘴邊的娃。

外婆給她穿上黃色的衣服,她非要脫下來穿她喜歡的紅色;門太沉她打不開,外婆順手幫她開了,她也會哭到不行。

我安慰潼外婆說,這是因爲小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有了將自己和媽媽剝離開來看待的能力,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喜好與意願,其實算是孩子心理髮展的正常階段。

如果這時我們一定要去和孩子硬碰硬,明明是非原則性的問題,也非得本着要維護大人的“權威性”而要求孩子必須“聽話”,孩子那顆稚嫩的“獨立”幼芽,就會在家長管教的暴風驟雨中夭折。

可是,父母怎能護全孩子一生?缺少了獨立意識的孩子,未來又有什麼籌碼去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呢?

2/會放棄自己的喜惡

我曾問過前文那個“閱人無數”的閨蜜小Y,到底想找一個什麼樣的男友?小Y支支吾吾的,半天也說不上來,最後用一句“也沒什麼太高的要求”搪塞了我的問題。

但實際上,她的相親男中,有錢的她嫌沒有內涵,愛讀書的她又嫌太悶騷,搞投資的她嫌有風險,公務員她又嫌沒挑戰。當然,這些好惡多半來自於她的母上大人。至於她自己呢?也許她也不知道吧。

記得小Y上高中那會兒,她媽媽對她的穿衣風格嚴加把控。有一次,她媽非讓她買一條早已過時的喇叭褲,從身高到腿型,最後到媽媽賺錢辛苦不容易,一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逼小Y“聽話”。當我聽到小Y給我描述時,我自行腦補了一下,都想打個寒戰。

幾年前,我的一個遠房表弟高考,向我問起如何選專業的問題。表弟一直在說我媽說、我爸說、老師說某某專業好,我問他你自己喜歡什麼專業?他茫然地衝着我搖搖頭。

後來想想也是,他從小到大都是按照父母規劃的路線走得順風順水,如此不知所措也在所難免。

從小被要求做個過於“聽話”的孩子,將選擇權拱手相讓給父母,成年後便會不知自己的喜惡,不清楚自己的需求。

也許小到會讓你在面對幾雙鞋子的時候無從選擇,更多時候它又會大到關乎你的人生,比如對事業、婚姻、家庭的選擇等等。

3/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

想起這兩年的開學季,每每我送潼潼去幼兒園,就能發現園門口父母們對孩子“要聽老師話,不要哭”的叮嚀佔了多半。

有次見一個媽媽,牽着孩子的手說了一句:“有什麼特別想要做的事情可以和老師講,即便老師最後不允許,問問也沒關係的。如果不開心也可以告訴老師,自己忍不住哭出來也沒關係。”當時,我在心裏爲這爲媽媽豎起了大拇指。

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聽話”,其實頗有一些一棒打死的混沌。聽什麼話?如何聽?聽完之後要怎麼做?

這些都是需要和孩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就拿入園來講,如果一味和孩子強調聽老師的話,別哭,便是對孩子內心感受的否定和忽視,有着“爲了便於管教而不顧及孩子”的不公正。孩子聽了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和真實想法。

我們幼兒園老師跟我說了一句經驗,說第一週不哭的娃,沒準第二週哭得更厲害。除了有孩子第二週可能才搞明白狀況的原因,也有孩子的情緒因得不到疏導而漸漸潰堤的可能。

與其要求“聽話”,不如一起“講理”

看到這裏,估計有人想問了,不讓要求孩子“聽話”,難不成,還要鼓勵孩子“不聽話”?

其實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我們首先要明白一個概念,那就是我們所反對的,是不分青紅皁白的一味要求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聽自己的話,而不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想法和做法。

比如說,孩子今天想穿哪件衣服、玩哪個玩具、看哪本書、想畫畫還是外出玩兒……在這些非原則的問題上,我們需要適當給孩子自由選擇權。

而對於一些小孩子還不理解、尚未意識到的基本教養、規矩和常識,我們當然希望孩子能通過傾聽長輩、書籍的指導來形成對這個世界最初的概念。

我們當然不是要去做“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比如在事關孩子安全的原則問題上,孩子的不聽話會影響到他人、或破壞社會秩序規則的情況下,我們是一定要堅持的。因爲並不是所有的“叛逆”都會指向一種良性的發展,我們真正想要鼓勵的應該是這些:

1/先學會仔細傾聽再做判斷

有時候,過分強調讓孩子“聽話“,會造成兩種極端,一種是前面提到的無主見、無獨立,另一種是條件性反抗。

只要父母老師一開口,便會在孩子內心形成天然屏障,彷彿有一隻無形的手,捏住了孩子的耳朵,一個字都不要聽。

學會傾聽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而且這種聽一定要是一種雙向的傾聽,孩子與父母也是如此。讓孩子聽自己說的話,父母也要願意聽孩子說的話,給他們表達自己想法和意願的出口。

就像我的前同事吐槽他那個伶牙俐齒的兒子時曾經給我們講的段子,總是要求孩子聽話的娃奶奶被孩子反問:總說讓我聽話、聽話,那你什麼時候聽過我的話?一貫霸氣的娃奶奶竟無言以對。

2/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聽過之後,要思考。要引導孩子將聽到的話進行整合、理解、分析和判斷。

對於父母說的話,孩子可以質疑,可以說自己的想法,雙方商討之後,再來決定哪些該聽,哪些應該將自主權交給孩子。

有人曾說,有思想,纔是一個人最高的魄力。這裏強調的便是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想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方法便蘊含在“聽話”二字中。

一次帶潼潼去淘氣堡,一個爸爸看孩子用漏斗往瓶子裏運送沙子,幾次都不成功,就着急地給孩子做起了示範。孩子執拗的偏不聽,依然按照自己的方法來。爸爸也跟着着急,一邊說着“聽話”,一邊要搶孩子的漏斗。

孩子媽媽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問了孩子一句:“寶寶爲什麼要這樣裝沙子呢?”再聽了孩子的理由後,媽媽將孩子的運送過程一一拆解、分析,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儼然一個研究小組,最終孩子明白了父母示範的方法能減少沙子掉出的機率,並且自己又“發明”了另外幾種也很不錯的方法。

相比那個心急的爸爸,媽媽的方法顯然更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3/學會面對自己的選擇並負責

經過之前的獨立思考,孩子如果選擇“不聽話”,選擇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那我們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學會擔當。

一個月前我們還在國內的時候,明明已經是深冬,一天早起潼潼非要在保暖衣褲外穿上夏天的裙子去幼兒園,我跟她簡單陳述了兩次事實:“現在穿這個太冷了,你出門可能會凍着。”她還是搖頭堅持要穿。我也沒再堅持,照常牽着她走了出去。

結果,還沒走到停車的地方,她自己就已經主動跟我說:“媽媽,太冷了,我們回去換衣服吧。”

其實要說起來,我自己也不是個“聽話”的孩子。

這些年來,我上學、工作、辭職、留學、再工作、成家、生子、再辭職……似乎沒有哪一次重大選擇是“聽話”的。

可我能夠爲自己的選擇承擔結果,那這就夠了,何必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想法來過自己的人生呢?

如果說養男孩,我們擔心太聽話會媽寶,那麼養女孩是不是乖一點纔好呢?

前幾日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憑藉《三塊廣告牌》二摘影后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在領獎時說:“在場的女演員、女設計師、女作曲家都應該起立。我們女人,還有很多很多故事可以講。”

近期大熱的韓劇《迷霧》裏,也同樣是充滿了“女子力”的大女主,讓我們看到了女性別樣之美。這種美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溫婉賢淑,充滿了鬥志。

在這別樣之美的皮囊之下,我看到了一顆不輕易言敗、有決斷力、有思考力,有擔當力的靈魂。她們面對社會輿論、傳統觀念、原生家庭,都沒有“聽話”,沒有妥協。

而我同樣,也希望自己的女兒未來亦能有所堅持:

我希望,她在對未來的職業規劃中,不要只是聽“某某專業容易就業賺錢多”,而是遵從自己內心的喜好,在不斷努力中,也能擁有將興趣作爲工作的幸運;

我希望,她在紛繁的核爆炸級信息中,不要只是聽“大家都這樣說”,而是有清醒的判斷和見解,能在黑白難辨的情況下學會謹言;

我希望,她在面對商場中的服飾妝容時,不要只是聽“某某最流行”,而是懂得什麼纔是適合自己的,知分寸、懂取捨、有自信;

我希望,她在經營家庭時,不要只是聽“女性應該顧家、女性必須獨立”,而是自己定義在家庭中應有的姿態,能擁有在“負重前行”和“全身而退”間隨性轉換的自由,能爲自我的小情懷保有一席之地;

我希望,她在養育子女時,不要只是聽“育兒書裏說我媽說婆婆說”,而是能瞭解孩童身心成長的必然規律,在觀察孩子的基礎上相信自己的直覺。

比起聽他人的話,我更希望她聽信思考、判斷和原則。

這樣一個有着自由意志的孩子,比那個“聽話”的洋娃娃,會更讓我欣慰。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