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孩子沉默背後的“語言”

本文已影響4.01K人 

他/她們爲什麼沉默不語呢!?

案例A

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傑傑,白皮膚,長睫毛,給人一種安安靜靜的感覺。從小時候開始,父母就爲帶他出去而煩惱,安靜的他,不管父母事先如何教育說理,到見了親朋好友、各家長輩時,他總是不會叫人。隨着年紀的增大,媽媽越來越覺得和這孩子說不上話,批評、詢問、關心,傑傑的反應始終是默默不語,用一雙眼看着你,讓人有一種永遠問不出“所以然”的挫敗感。

案例B

6歲的小女孩婷婷,從小到大都是家人眼中的小機靈鬼,能言善道,逢人就叫,一張小嘴甜起來像蜜糖。話嘮起來活似只嘰嘰喳喳的小麻雀。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突然間開始卻沉默了,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幼兒園,這個能說會道的小女孩變得安靜不語。

隱藏在孩子沉默背後的“語言”

學做一名理性家長

近幾年,有關心理學的知識藉由各類宣傳報道,越來越多的爲大家所知曉,尤其是兒童心理學的一些知識概念,可謂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於是,這些星星點點的知識碎片開始被重視孩子成長的爸爸媽媽們所關注。許多家長提到孩子上幼兒園哭鬧,就會蹦出“分離焦慮症”;遇到孩子上課多話,注意力不集中的,常被家長擔心爲“多動症”;而論及孩子不愛說話的情況,又有不少家長則會緊張詢問是否患了“自閉症”。

看到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值得慶幸歡呼,但從網絡媒體中獲取的信息往往會缺乏嚴謹性、及完整性,其發生錯誤或混淆的概率相當之高。

另外,對於心理類病症的診斷本身有着一定的複雜性,不是簡單根據幾項行爲指標就可以進行判斷,將其對號入座。所以,要提醒好學的家長們,千萬不要盲目對孩子成長過程的行爲表現進行判斷定義,更不要急於給孩子貼上某種病症類的標籤,當遇到不符合常規的情況時,要會採用嚴謹合理的科學方式去保護孩子、處理問題。通常,可以先考慮尋求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排除兒童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之後,再考慮心理類的輔助治療。

隱藏在孩子沉默背後的“語言” 第2張

案例中的孩子爲什麼不愛說話

導致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很多,如果要展開細說,那會是小半部心理學病症報告,對大多數家長來說並不適用。要有效有用,能讓家長採用到生活中,還是結合今天文章開始部分的兩則案例來說一下。

內向性格的孩子

案例A中的男孩傑傑,他的不愛說話,主要是因爲孩子性格內向,這是一個敏感、易害羞、自信心不強的三年級男孩。

針對這類型的孩子,父母們首先要知道在人格的分類維度中,有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這兩者都是人類正常的一種性格,並無好之分。

生活中,外向性格的孩子善於主動表達自己,交際能力強;而內向性格的孩子,就會顯得沉默安靜,不太會主動交談,有時候即使是有人主動與他/她們攀談,他/她們也較少吐露內心的想法。

而作爲父母,內向型孩子這種特質極易觸發家長的擔心。有因爲害怕孩子太弱勢、拼命逼着孩子到人前做“大膽”練習的,也有因爲缺少語言交流後,感到走不進孩子內心,便強壓強控的,如此種種,卻是一個雪上加霜的結果。

隱藏在孩子沉默背後的“語言” 第3張

家長可以這樣做:

- 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採用開放式的提問方法,增加提問中的原元素信息。例,問孩子作業情況時,不要只問“寫完了嗎?”,要問“今天作業寫下來覺得哪門最順利?語文、數學、英語?”

- 在孩子願意表達時,一定要多肯定鼓勵,

特別是當孩子在迴應你的提問時,一定要給予尊重和耐心,就算孩子的回答或表述不夠好,家長也不要去打擊、嘲笑,或一本正經指正糾錯,這種時候,家長更應該站出來幫孩子一把,將孩子未能表達清楚的部分補上,並給到孩子鼓勵和肯定。

- 選擇交談場合。

對於內向的孩子,家長要特別留意對孩子的尊重,教育孩子、說理批評時要避開人多的場合。

- 不要強迫孩子開口。

不論是在公共場合想讓孩子開口、還是私下想通過聊天瞭解自己的孩子,都切忌用強迫,反覆重申的方式。相反,可以營造一個讓孩子覺得放鬆、舒適的環境,更容易讓內向的孩子向你開口。

隱藏在孩子沉默背後的“語言” 第4張

實然性沉默

案例B中女孩婷婷的不愛說話發生突然。

對此類情況,父母要引起重視,越早發現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本案例中婷婷不說話的原因,是因爲家中多了一個新生命。在媽媽懷孕階段時,家裏生活基本如常,父母的關注點仍是在女兒身上。所以,孩子也沒有對自己會多了一個弟弟或妹妹有什麼擔憂。

但隨着新生命的降生,讓小女孩真真實實地感覺到父母的時間、精力都被這個新生命佔據了,原來疼愛自己的父母,陪伴自己的時間少了,帶自己出去玩的次數少了,還常常把她送到爺爺奶奶家去。6歲孩子在面對這樣的“真實”被奪愛後,害怕、難過讓她拒絕了說話。

隱藏在孩子沉默背後的“語言” 第5張

家長可以這樣做:

- 孩子突然不愛說話,一定要重視,儘快找出原因。

通常面對一些巨大的變化,如轉學、搬遷、學業成績明顯下降等,均是較易導致孩子突然性沉默的原因。

- 千萬不要因爲照顧新生兒而將另一個孩子送到親朋家去。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要更多考慮大一點孩子的感受,要比之前更注重留出時間去陪伴年長的孩子。

- 不要因爲新生兒的到來,將孩子排除在原來的生活之外。

要讓孩子知道有了新寶貝的父母更需要年長孩子的幫助,也更依賴和信任他/她們。

- 對於孩子一開始表示授受弟妹到真實面對後的反差表現。

家長不要急於讓孩子改變,甚至逼迫他/她們“快速成長”。要理解、接受年長孩子的情緒、耐心的引導。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理解孩子,用對方法

找對原因,對症而爲

不怕孩子金口難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