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別“沒耐心”,成爲“從容淡定”的家長?

本文已影響2.57W人 

孩子一天天長大,從乖巧可愛的一團,到後來霸佔了你全部精力去料理他的吃喝拉撒,再到後來他漸漸的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見,開始不聽話、耍脾氣……

有的時候,明明上班已經來不及了,可孩子偏偏慢吞吞,吃個飯還三心二意……

如何告別“沒耐心”,成爲“從容淡定”的家長?

有的時候,明明是想和孩子交流交流感情,孩子卻總是發脾氣……

有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開始講一些不文明的話,並且怎麼說都不聽……

有的時候,忙活了一大上午做了頓豐盛的午餐想犒勞家人,轉眼間就被孩子掀翻在地,一片狼藉……

有的時候,你會發現累得骨頭快散架了,好不容易收拾乾淨屋子,轉眼孩子的玩具就散落了一地……

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吼一頓再說!

等把孩子吼哭了又開始一個勁的後悔、懊惱。

你會發現,你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曾經你最不願意成爲的那種父母。

“我真是個失敗的媽媽……”

那是一個週六的下午,兒子與其他小朋友在樓下花園裏玩耍,小琴與孩子家長在一邊聊着孩子的一些趣事,相談甚歡。玩的好好的,孩子突然伸出手來狠狠的拍在對方身上,對方的家長馬上表現出有點緊張,並緊緊的護在孩子身邊。那一刻她覺得很沒面子。

條件反射一般打了孩子一巴掌,並要求他給被打的孩子道歉。之後立刻帶他回家,發了好大的脾氣,孩子一直哭一直哭直到睡着了。

冷靜下來,看着孩子睡着了還在微微顫動的眼睫毛,小琴內疚不已。明明可以以一種從容的方式解決這個狀況的,卻因爲沒耐心鬧到這種地步。

那一刻,懊惱和失望淹沒了她。“我真是個失敗的媽媽……”

如何告別“沒耐心”,成爲“從容淡定”的家長? 第2張

你是不是覺得這個場景很眼熟?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歷過吧!

儘管你已經告訴過孩子,跟小朋友玩兒的時候,不能用手去拍打對方,如果喜歡對方,可以輕輕的摸一摸,但爲什麼他總是“屢教不改”呢?所以在制止之餘,你是不是也會忍不住想要好好訓斥他兩句,甚至把他拉走以示懲罰。

但是,訓斥甚至打罵真的有用嗎?

沒有,一點都沒有。

父母的過激情緒反應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抵抗情緒,甚至是“有樣學樣”,學會用暴力和壞脾氣對待問題。

孩子的情緒就是父母情緒的投射。

造成家長“沒耐心”的原因有哪些呢?

①個性比較急,沒辦法忍受等待。

②個性比較強勢,習慣用命令式的口吻跟孩子對話。

③對自己沒信心,經常焦慮,不能忍受孩子成長路上的錯誤。

④比較武斷,總會在不明就裏的情況下就下判斷,這也是他們事後後悔的原因。

……

如何告別“沒耐心”,成爲“從容淡定”的家長? 第3張

如何才能打敗“沒耐心”的自己呢?

1.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冷靜下來

孩子犯了錯,家長首先需要做的剋制自己情緒,不要急於批評打罵,先冷靜下來,給自己和孩子一個思考的時間;同時,瞭解孩子這麼做的原因,然後給孩子講道理,告訴他爲什麼不能這麼做;最後,讓孩子保證不再犯。要知道,孩子也不是生下來就“完美”的,只有耐心的教育,才能慢慢幫孩子改正不恰當的行爲,成爲更優秀的自己。

2.父母要學會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學會情緒管理,主要是爲了不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要知道,孩子的世界是特別單純的,家庭就是他的全世界。你的一點點不正常的情緒波動,對他而言不啻於一次火山爆發。而經常處於“風波不斷”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很沒有安全感。

3.用孩子接受的方式,耐心溝通

孩子在對話的時候,偏好遊戲,充滿想象,有着跳躍式的思考與表達方式,這些都是孩子獨特的對話風格。這些獨特的表達形式,常與成人所擅長、熟悉的表達形式有相當大的差異。如果不能帶着對孩子的尊重,給予他們接納及欣賞,很可能就會直接以問題分類的方式來形容眼前的孩子。如此問題觀點的歸類,往往先會帶來“矯正與修復”孩子的企圖,對於打開與孩子對話的空間,往往是沒有幫助的。

這就如觀賞3D電影《阿凡達》一樣,如果我們沒有戴上3D眼鏡,就無法理解3D世界的視野與精彩。

4.合理調整對孩子的期待

家長爲什麼會跟孩子生氣呢?通常是因爲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某個期望。當父母情緒出來的時候孩子也會覺得既然你已經生氣了,那我就跟你對着來。所以這個時候父母要引導孩子做表達,互相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育是等待的藝術,請用一顆寬容的心,陪孩子一起成長,和他們一起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小結

我們在面對一件事情時,常會進入“二元判斷”模式,這種模式會以“好壞優劣”的方式將事物分類,當某種情境被歸到“不好的”的那邊時,我們內心常出現的想法是:這是一個“問題”,得趕快“消除”纔是。

消除,這當然是面對所謂問題的一種可行方式,但還有另外一種很不同的模式,就是遇到問題時,我們內在先保持開放的態度,用“認識”模式來代替“二元判斷”模式,如此接下來我們就不一定只能“消除”問題,而是可以“發展”和問題的新關係。

父母若有機會回到自身,以充滿創意的方式重新與問題建立關係,這樣的改變也常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變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