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家長,如何“淡定”?

本文已影響2.15W人 

我們當家長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去淡定。我們每天不禁爲孩子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變化而擔心:不愛交往了、膽小了、脾氣大了、拖拉、執拗、不專注、不看書、該起牀不起牀、該睡覺不睡覺……當我們把自己的憂慮說出來時,就會被告知:要淡定!

我們舉目四望尋找淡定,卻又被現實劈頭蓋臉一通轟炸:

做不完的工作~

只會越算越多的結賬單~

超現實主義房價~

不養眼的成績單~

擁堵的道路~

另一個星球來的老公~

打開微博微信還有一堆名人名言在教訓你……

我們怎樣才能把這些紛繁疊加的畫面化成一池微波不興的湖水?

我們拿什麼來淡定?

作爲家長,如何“淡定”?

歸零淡定法

首先一個辦法叫“歸零淡定法”,適合在遇到具體事情時使用。比如,你的孩子發脾氣不可理喻滿地打滾,你氣得舉起手感覺滿腔怒火就要從手上噴涌而出造成巨大殺傷力摧毀力……我們定格,看看這時你怎樣才能淡定下來。

現在的一個流行詞叫“當下”。當下,聽起來很抽象。“活在當下”,聽起來更抽象——我還不清楚怎麼才能不活在當下呢,哈哈。不過很多靈脩書裏都在強調當下的力量。以我的粗淺理解,覺得它對於我們家長保持淡定很有用。

所謂活在當下,我想,就是說要把自己的頭腦和情緒清空、歸零,要在腦子裏,拿掉此刻之前發生的種種情況,同時也拿掉此刻以後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要當自己是火星人初來乍到,當自己是剛從某個年代穿越過來,當自己是born yesterday……總之,不去想剛纔孩子都是怎麼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來着,也不想自己一旦遷就那他就會一輩子無法無天后果嚴重。前面後面的都不去想,就發現自己此刻正看着一個長得挺可愛的小孩躺在地上貌似有些痛苦疲憊。

作爲家長,如何“淡定”? 第2張

假如你是個頭腦被清空歸零的人,此刻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怎樣呢?你會一臉平和略帶微笑地問他:躺這幹嘛呢?好玩不好玩?要我幫你嗎?

其實幼兒最是活在當下的生物。孩子們真是變色龍,你用什麼情緒籠罩他,他就反應什麼情緒。你若是能把自己的情緒清空了、歸零了,那通常他也會立刻復原,甚至他會恢復到更好的狀態,彷彿他本來就是在暗地裏偷偷盼着你恢復正常呢。

某天早晨我和女兒好容易早起了,終於可以時間充裕不遲到了,沒想到就要出門的一刻,女兒把一盤子彩色小珠打翻在地。她堅持要都撿起來。我覺得這個想法也值得尊重。但是一邊跟她撿一邊忍不住嘮叨。不知是太追求完美還是咋的,心裏真是惱火,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前功盡棄!我希望能這樣一直嘮叨下去直到解氣爲止。一看她,啥也不說,倒在那撿得很歡樂!我住了嘴,想到了要寫的淡定這個詞。清空歸零之後,沒有了剛纔那些事,也沒有了一會看到小朋友們都坐好開吃的情景,只有此刻:我正拉着一個穿淺藍色羽絨服戴粉紅帽子一臉無辜眼神清澈表情晴朗的小女孩大步大步地下樓——多麼美好的畫面啊,這個畫面應該配上歡快的對白啊,最好再有點音樂……

其實當我們投入地做某事,或者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細節上,比如單純地欣賞孩子長長的睫毛、臉蛋的輪廓時,我們都是在清空自己的情緒。

我們不見得都有機會去學習禪修、靜坐、冥想、靜觀等等,但是如果我們能學會暫時把自己的情緒歸零,從而獲得片刻的靜止和定格,我們就給自己的理智緩了一口氣,給自己一個保持淡定的機會。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有了這片刻的平靜和距離,我們就能更好地看到事情的本相,更好地應對。

作爲家長,如何“淡定”? 第3張

知識淡定法

第二個保持淡定的方法是“知識淡定法”。其實說知識不如說“信息”更準確。我相信,很多事情,之所以我們難以淡定,是因爲我們對事情掌握的信息太少,少得心裏沒底,慌了陣腳,開始糾結、焦慮。特別是對於未來的事情,我們彷彿是在跟隱身人過招,感覺對方完全的不可預測,於是百倍地焦慮。

我初當媽媽時就有點這種感覺。我想很多家長如果再養育第二個孩子,一定就能淡定多了,因爲我們可以大致預知未來了,覺得料定他也就不過如此。但是現在,每一個下一刻都是全新的未知的,我們像是置身於一場球賽之中,一切都發生得太快,都在瞬息萬變。還沒等我們掌握到足夠的信息,局勢就變化了。我們想,如果能過後看回放錄像,拉開距離去看,知道哪個球員跑到哪個位置了,那我一定能把這場球踢得更漂亮。可問題是我們現在就在場上呢!正在計時呢!實際上,不只是養育孩子,整個人生都像一場球賽,全憑臨場發揮!要想失誤少,睜大眼睛開動腦筋吧,努力搞到更多信息,並且還要在潛意識裏瞬時整理信息迅速做反應。

多掌握育兒知識和教育知識,會幫助我們淡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多掌握信息,會有助於我們理解事情,理解了,就少了很多無謂的煩惱。知道打雷閃電是怎麼回事,就不害怕了。知道老公爲什麼跟那個女同事吃飯,就不生氣了。知道別人榮耀背後的代價以及奢侈所消耗的資源,就不羨慕嫉妒恨了。知道各國文化差異歷史背景,就不自卑自大民族狹隘了。知道世間事情的變化規律,就不對未來惶恐憂慮了。在我看來,“但行善事,莫問前程”,就是基於這樣一種信息淡定法。

作爲家長,如何“淡定”? 第4張

良知淡定法

第三個是“良知淡定法”。講一件我媽遇到的事。她去買東西,交款時,發現自己帶去的小車底下有兩樣上次買的東西,保姆忘了給拿出去,她眼神也不好,才發現。收款員像中了大獎一樣,把我媽領到辦公室。我媽那天買了二百多塊錢的東西,忘的這兩樣加起來才兩塊九。不給也走不了。她想也是因爲自己的疏忽,就當買個教訓了,就給了錢。回來後,越想越不痛快。我說,讓他們查查監控錄像就行了。不過都回來了就算了,多大個事,值得想這麼半天呀。不過,上一輩人一直生活在小團體中,對名譽很在乎,所以很鬱悶。

最後還是我家新來的保姆有智慧,說,要是我,我也覺得憋屈。不過這也看你怎麼想。你是清白的,你的神、佛知道就行了,別人愛咋想咋想。我媽聽了這話,心裏頓時好受多了。當然,她第二天還是穿上最好的衣服,去要求查錄像,商場的人也懶得查就把錢退給了她。

這麼看,這次找到淡定的感覺,她的宗教信仰很有幫助。其實傳統的中國人即便不信佛,也信天地,所謂“天知地知”。另外,人們還常說“天地良心”,所以即便不信天地,還有自己的良心可以依託。

明代大儒王陽明很看重良知的價值。他認爲世間萬物的道理都已經存在於我們的心中了,不必捨近求遠到外物中去尋求道理,只要審視內心即可。“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就像現代人說的“外面沒有別人”。

想一想歷史上和當今社會,在無邊的紛亂中,在無數不公平不合理不平等中,人們仍能在大多數時候基本保持淡定沒有精神失常,靠的就是對自己良知的信任和依賴。孔子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所以,當我們無法淡定時,捫心問問自己,聽一聽內心的聲音,我們就會感覺好多了。

作爲家長,如何“淡定”? 第5張

善意淡定法

第四個是“善意淡定法”。前面說淡定跟知識有關,但是隻有知識卻不懂做人的道理,一樣無法淡定。在新聞裏,我們看到有大學教師因爲停車位問題跟人打架致死、大學生因爲倒車問題跟環衛工人打架致死。這麼小的事情都不能淡定,可見並沒有學到真的知識。

善意、無我、爲別人着想,可以幫助我們淡定下來,這很有道理,因爲如果我們仔細考察自己不淡定的起因,就會發現我們多數時候是爲了自己的名利而不淡定的。如果我們能放下自己的名利,能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想問題,我們就比較容易淡定。少爲自己而計較,就淡定了。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大意這樣的名言:我判斷一個人的價值,最基本的標準就是看他在什麼程度上從自我中解放了出來。這句話聽起來挺繞,實際的意思不難理解——當一個人處處爲了自己時,那麼他的價值只是副產品而已;當他時時爲了他人爲了社會時,他的價值就是全部。

我們可以不相信佛教的因果報應,也可以不相信吸引力法則說的付出愛能吸引來更多的愛,但是我們可以這樣去想:如果一個人時時都在以爲他人爲社會的方式體現着自己的價值、在給世界帶來好的變化,時時都少爲自己計較、少爲名利而煩惱,那麼,且不說他將來的命運會怎樣,只要他每一刻都能這樣從容淡定,他不就是已經過好這一生了嗎?

作爲家長,如何“淡定”? 第6張

終極淡定法

除了上面四條,最後還有一個“終極淡定法”,就是看到世界的虛幻性,或者說是出離現實的能力。瞭解這個有很多途徑,比如學習佛學、或者讀一讀《莊子》。莊子在《齊物論》裏說,我看你們都是在做夢,我說你們做夢,這也是夢話。我這些奇談怪論,萬世之後遇上一個最明白的人,“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莊子表現得就很淡定——時間的間隔不重要,早晚會有人懂這個道理的。

對了,或許看電影《源代碼》也會有些類似感想哦。

不過這個好像只有遇上大事時才更有用,就不多說了。

扯遠了,再說回來。前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作家胡赳赳說的一句話:“剋制不是美德,想通了纔是。”其實掌握淡定的本領,並不是要我們家長硬去壓抑剋制情緒,而是儘量從源頭上去解決不淡定的因。

家長當然可以有情緒,而且也應該給孩子做個好的示範,怎樣去處理情緒。研究表明,如果家長能夠冷靜說話,就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情商。所以我們學會淡定,孩子也受益啊。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從容淡定地過一生,那就給他做個樣子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