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一個媽

本文已影響1.27W人 

把大家的主要問題總結爲了三個方面:

問題一、知道是敏感期就要完全順應孩子的意願麼?

很多媽媽知道了敏感期或是某些孩子令人不滿意的行爲都屬正常之後,釋然的同時,卻又陷入新一輪的焦慮:

什麼都順着他,算不算是“慣”?

如是不順,是不是就破壞了敏感期?

某種行爲真的很難忍又不敢駁回,好憋屈怎麼辦?

說說我們家的例子吧。

CC執拗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只用自己的水杯喝水。

如果拿其他水杯,一定會哭鬧着說,我要喝自己的水,我要喝自己的水。

可是,說來慚愧,我這個當孃的又懶又健忘,十次出門至少有5次會忘拿她的水杯。

每次CC哭喊着要水杯的時候,她姥姥都會嫌棄爛泥扶不上牆的我:都當了媽了,你可長點心吧,連個水杯都記不住帶。

可是這心長了3年了,也沒見增什麼分量。

因爲有的時候是神經大條真的忘帶了。

有的時候,說出來一定會被強烈鄙視,我嫌沉!

如果是我自己帶她出門,揹包、還要抱她,我是萬萬不會帶上水杯這個拖油瓶的。

可是,我真的不是後媽啊。

因爲只要是因爲水杯引起的哭鬧,我從沒對她發過一次火。(大概也是自覺理虧吧。)

就是沒帶水杯怎麼辦呢?每次只好臨場發揮。

快瞧,媽媽在敞口杯裏放了一個吸管,變的像吸管杯一樣,好好玩,CC要不要試試,就想喝飲料一樣。

咦,紙杯口捏一個尖尖出來,好像小雞尖尖的嘴巴,還能流出水來,CC要不要喝?

哇,水杯裏漂了一條小魚(菜葉),好像在大海里遊啊,CC要不要像鯨魚一樣把他們吞到肚子裏?

幾乎每次都能化險爲夷。

智慧換取負重量,且解決了問題,對於力量很弱、也很怕累的我來說,我覺得更划算。

我自己輕鬆了,也沒擾亂孩子的敏感期,因爲她每次還是要自己的水杯。

爲什麼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一個媽

當然大部分媽媽都不會覺得負重是問題,肯定不會像我一般故意不拿。

常年能掛着水杯自然更好,但誰也不可能不犯錯誤,每次都恰如其分的滿足孩子的需求。

只是,偶爾忘的那幾次,你心裏會不會委屈:爲了你偶爾要喝的那兩口水,老孃次次都要給你背上這麼個沉水杯,就今天忘了,你就沒完沒了, 你就不能體諒我一下麼?

如果是我,我會!

因爲負重這件事本就讓我委屈,所以出了岔子我必須悲憤。

與其這樣,不如不拿,用不委屈換好心態。

當然,每個人的接受內容和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你對哪些行爲更願寬容,哪些行爲不願接受,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作爲母親能遷就的自然要多遷就,但是作爲一個獨立的人,也有自己的願與不願.。

如果寶寶某個行爲真的是你的負擔,挑戰你的底線,不如趁早磨合,執拗期需要呵護,但是方法不只順應這一條。

舉我們例子的意思是想說,我們是養了個孩子,而不是把自己賣給了他。尊重孩子敏感期的同時,也得尊重自己。

否則,你並不能真心的體諒,只是不甘心的執行。

爲什麼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一個媽 第2張

問題二、你都知錯了,就不能改改麼?

很多媽媽都在氣,爲什麼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他聽得明明明白白,承諾做得義正言辭。

可是前腳才做完保證,後腳就反悔?說話不算話,簡單的問題屢教不改!

如果細想,其實成人跟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大都不是公平的。

比如,雖然C爸一直嫌棄我丟散落四、不愛整理家務這件事,但我始終沒跟他保證過我以後再也不亂丟東西了,或者我以後每天擦地。

因爲深知自己做不到,所以根本不做承諾,而且即便我不做,他也威脅不了我什麼。

但是幾歲的孩子顯然沒這麼靈光,對自己的能力預估的完全不準確。

有的時候只是“以爲”自己可以做到;有的時候是想“儘快逃離當下的局面”被迫做一個承諾。

不要因爲寶寶會同意,就誘惑或是逼迫他許諾,事後還理直氣壯地指責他說話不算話。

不去看承諾背後的原因,就執着於承諾本身,不知道應該是說天真,還是惡毒。

如果總是讓孩子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慢慢地,他也會覺得自己是一個說話不算話的人,對自己越來越失望,而且會讓他從心底裏看輕“承諾”這件事。

爲什麼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一個媽 第3張

在選擇相信他,一定要理性的考量,這個承諾是不是真的可以實現,如果不能,別信,而且別讓寶寶承諾。

所以,那些媽媽我再也不看電視了,我再也不吃糖了,我再也不惹你生氣了,我以後都聽你的話之類的,還是早點忘了吧。

有位媽媽問的情真意切,快三歲的孩子明明深知我對他的要求就是聽話,不喊叫不打人,可是他就是做不到。

可是親愛的,這些承諾明明就很難,答應了也不能當真纔是啊。

比讓寶寶做出承諾更正確的是,教給他具體改正的方式。

一切不提出明確改良方案的指責都是耍流氓。

就比如不想讓孩子看電視吧:

不想讓他看,可以提供更有趣的陪玩方式:陪孩子玩玩具,或者去外面玩滑梯;

看之中,提前約定好集數;

提前說好違背承諾的後果,比如說好看2集,如果非要繼續看,就要取消睡前講故事,或是飯後的戶外滑梯項目;

如果違約,就必須承擔後果。

確定後果清晰明瞭,既可行又有警示作用。

不要說什麼再看我就不愛你了,或者我就再也不帶你出去玩了這種不可能實現的泛泛之言。

爲什麼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一個媽 第4張

問題三、愛和規矩不能並存麼?

一位職場媽媽在留言裏寫道,因爲平時上班,只有晚上纔回家照顧孩子,深知對他的陪伴太少,在寶寶的心裏肯定想,你平時不管我回家就教訓我,你不是個好媽媽。

如果我們給孩子很多很多愛,就怕她失了規矩,如果我們定很多很多規矩,又怕她缺了愛。

但愛和規矩,是可以並存的。

給孩子立規矩、設邊界,不僅是幫他融入社會的必經之路,也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怕立規矩就丟失愛的,一定是因爲立規矩的方式是錯誤的,比如懲罰、打罵、落井下石。

如果你立的規矩是過了吃飯時間不再提供食物。

當晚飯時間孩子堅持看電視而不吃飯的時候,那就去讓他去看吧。

等睡前他找你要食物的時候,千萬別說當時你怎麼答應我的,誰讓我說的話你都不聽云云。

你不是在落井下石,等着看他笑話。

更不要在一通指責後給他提供食物,那隻會讓你的規矩顯得更無用。

但,不給食物並不是懲罰,只是在履行他選擇的自然結果。

你可以摟着他說,親愛的,我知道你很餓,但是我們確實已經把飯都吃完了,當時你說要看電視不吃飯的,現在家裏沒有食物了,你可以喝點水,現在媽媽來給你講故事睡覺吧,明天一早媽媽會給你做飯,就做你最喜歡的麪條?

哭鬧也不能妥協,但要保持耐心到他不在無理取鬧爲止。

餓一頓不會對孩子有多大影響,但餓這小半天卻比打罵、以及反覆的強調無效的規矩有用100倍。對於一些小寶寶可以把時間選在白天的午飯,這樣餓的時間會短一些。

重要的是,他知道了規矩,也沒有失了愛。

你只是全程都很有愛的陪伴他接受了一個並不美好的選擇後果。

爲什麼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一個媽 第5張

C媽說

今天的答疑很長,但歸根到底只有一句話:真正的教育,是把學到的知識,結合自身的實際,內化成自己的一套行爲方式,而不是參照種種標準做一個教科書媽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