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教育,是最危險的教育

本文已影響7.11K人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安全教育,那麼你知道”暴力教育“是什麼嗎?對孩子們來說,暴力教育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曾有這樣一則視頻,在網上瘋傳:

在宿遷沭陽,有名男子,在超市裏毆打一個七歲的小女孩。

在超市監控拍下的視頻裏,這名男子揪住女孩的頭髮,猛抽幾記耳光,然後拎着孩子的一條腿,像拎着一個破布娃娃那樣,把她甩來甩去,狠狠丟在地上。

女孩掙扎着想要躲避,男子又抄起牆角的拖把,對着她劈頭蓋臉掄過去……

這樣的暴行,本來已經令人驚異,而更讓人吃驚的是,施暴的男子,竟是小女孩的親生父親。

只因爲小女孩沒有跟父母彙報,就帶着弟弟出來玩,生氣的父親,就對她拳腳相加,以示管教。

看了視頻之後,有很多網友,紛紛表示,這個女孩的遭遇,喚起了自己小時候被爸媽痛打的記憶。

是啊,在生活中,用暴力教育孩子的現象,俯拾皆是,並不稀奇。有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動手,試圖用這樣的方式,懲罰孩子的錯誤,宣泄自己的情緒。

中國政法大學的田嵐、何俊萍兩位教授,曾經對家長體罰子女的現象做過一項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將近2/3的孩子,在幼年時期,曾經遭遇暴力教育。

在498名受訪者中,有54%的人,坦承自己在中小學時期,曾被家長體罰管教,體罰的形式以手打腳踹爲主,佔到88%,另有很多父母會使用棍棒、皮帶、衣架等工具,實施暴力。

很多打孩子的父母都認爲,我這麼做,是愛之深,責之切,暴力教育能讓孩子深刻反省,改正自己的問題。

然而,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體罰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爲,相反地,它會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

家長的暴力,不是愛,而是害,它會給孩子今後的人生,帶來更多的問題。

國外研究顯示,在家常受身體暴力的孩子,在自我認知上,可能會失衡。

家長的毆打,讓他們從小就覺得自己是“不受歡迎者”,從而自卑敏感,甚至表露出自我厭憎的情緒,學習工作缺乏信心,稍有挫折就想放棄。

在婚戀關係上,他們可能表現得缺乏信任,冷漠而疏離。

因爲他們從小被打,就會從潛意識裏認爲,再親密的人都可能突然翻臉,滿懷敵意。所以,面對別人的愛與熱情,他們始終帶着畏怯與猜疑。

在身體健康上,他們也面臨危機:

因爲從小處於消極情緒和高度緊張之中,天長日久,心理壓力引致生理紊亂,就會產生嚴重的睡眠問題、心臟和腸道問題。

蒙臺梭利博士說:“家長常常在無意中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引起了孩子的終身畸形。”

是啊,很多家長教子心切,覺得孩子“不打不成器”,可是實際上,暴力教育,不但不能讓孩子順利成長,反而會讓他在成長過程中,留下相伴終身的傷痛。

在教育孩子時,家長的身體暴力,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而家長的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

暴力教育,是最危險的教育

教育專家尹女士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年近四十的單身女士,因爲嚴重抑鬱,前來諮詢。在交談中,女士說起自己的成長經歷。

她生長在一個文化家庭:父母都是老師,頗爲重視她的學習。從小,她就熟讀詩文,聰明伶俐,成績也非常出色,一直是衆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只可惜,她的父母犯了一個不可挽回的錯誤,讓她的心理逐漸變得壓抑。

5歲那年,她不小心尿牀了。父母見狀,非常鄙夷地說:“你2歲就不尿牀了,現在你都5歲了,簡直是越活越倒退。”

幼小的她,聽到這樣的話,羞愧至極。因爲害怕再尿牀,那天,她失眠很久才睡着。

也許是因爲過度緊張,也許是因爲前半夜沒睡着,後半夜睡得太香,她竟然又尿牀了。

這回,父母更加生氣。媽媽一臉嫌棄地訓斥她:“你是不是成心搗亂啊?這麼大孩子還尿牀,丟人現眼。”

爸爸則板起冷酷的臉,極度嚴肅地警告她:“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敢這樣,小心我對你不客氣。”

父母的冰冷話語,讓她充滿羞辱和恐懼。所以,接下來的那個晚上,她因爲過度焦慮,再次尿牀。

從此,事情就陷入了惡性循環:父母一旦態度惡劣,她就會嚇得尿牀;而她一出問題,父母就更加陰陽怪氣,用各種言語,對她奚落、譴責、嚇唬、挖苦,於是,她就開始更頻繁地尿牀……

後來,父母總算意識到,言語攻擊不能解決問題,就開始帶她看醫生。可是,什麼中藥西藥,對她都不管用,到了成年,她還是會尿牀。

這件事,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那潮溼的褥子、難聞的異味,都成了她生命中難以抹去的恥辱印記,讓她一直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高考時,儘管她成績優異,卻不敢填報外地的名牌大學,因爲她怕住集體宿舍會尷尬。

大學時,她不敢戀愛,因爲她始終有濃重的自卑心理;工作後,儘管美麗的她,追求者無數,但是男方一旦發現她的毛病,都會毅然決然,離她而去。

她傷心欲絕,割腕自殺,幸而被人救起。

起初,她覺得,自己的毛病純屬生理問題,是泌尿系統的隱疾。後來才慢慢意識到,如果是身體上的疾病,早就會被藥物治癒。

只有年深日久的心傷,纔會無藥可醫。她逐漸明白,正是父母的語言暴力,給她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刺激,也給她的人生帶來了無窮的壓力。

周圍的人,都已經知道她有這種毛病,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臉上刺青的囚犯,這醜陋的印記,會相伴終身無法擦去。

無奈之下,快四十歲的她,開始北漂,希望在陌生的城市裏,能活得自在些。

但是,她骨子裏的那份自卑和自責,仍然在累積,天長日久,就變成了嚴重的抑鬱。再加上她工作壓力比較大,一點小事就能讓她心理崩潰,深受刺激。

對於生活,她已經完全失去信心,每天依賴安眠藥和抗抑鬱藥,心灰意懶地苟活下去。

對她來說,生命太冗長,太無趣,她不知道要如何熬過後面的幾十年,因爲活在陰影下的她,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毫無意義……

所以尹女士說:

像一個醫生在晚期癌症患者面前束手無策一樣,我在她的痛苦面前,也同樣無可奈何。

教育中,有太多這樣的蝴蝶效應,本來小事一樁,家長完全可以用輕鬆愉快的態度來解決,但由於家長用嚴厲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不但無助於問題本身的解決,還會給孩子留下經久難愈的心理創傷,嚴重的甚至可以毀滅孩子一生。

是啊,語言暴力,雖然沒有帶給孩子身體上的傷痕,但卻給了他們心靈上的傷害,精神上的壓力。

甚至會造成他們一輩子在痛苦中掙扎,心態憂鬱,心理扭曲。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兒童。”

家長的暴力教育,只能造成身體的創傷,和心靈的傷害,讓孩子久治難愈。

我們只有用溫柔寬和的態度,教育孩子,包容孩子,才能收效頗豐,春風化雨。

暴力教育,是最危險的教育 第2張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在良好的家庭裏,永遠不會有暴力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道路。”

當孩子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時,我們可以採取一些積極、溫柔的方式,讓孩子跟你合作,從而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知名育兒專家簡·尼爾森和阿黛爾·法波,曾經給家長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問啓發式的問題

當孩子不乖的時候,啓發式的問題能讓孩子順着你的思路,探究自己行爲的後果。

和善而堅定地問孩子:“當你這麼做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這會讓別人有什麼感受?以後你要怎麼做才能更好?”

然後帶着開放的態度,真誠聆聽孩子的回答,請孩子提供解決方法。

這樣做,你是在跟孩子交談,讓孩子思考,而不是對孩子說教,所以,孩子會更容易聽進去,也更容易和你共情,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改善自己的做法。

同時,這樣也有助於孩子表達他的主觀體驗,鍛鍊他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發揮你的幽默感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內心本來就充滿了不安和恐懼,這時,語言暴力和身體暴力,都只能讓TA雪上加霜,但溫柔地開個玩笑,不但能避免親子衝突,還能讓孩子紓解情緒,面對問題。

我同學曾經說起她兒時尿牀的經歷。那時,母親看到她弄溼的被子,總會笑着說:“呦,你畫了一幅地圖啊。”

這位母親知道,事情已經發生了,再發火也於事無補,不如幽默一點,把這種行爲當成行爲藝術,當成有趣的創意。

而孩子聽了這句話之後,就會咯咯笑起來,她既認識到了問題,又沒受到打擊。

從那以後,每天晚上她都會自覺地少喝點水。隨着她長大,這個問題也就不治而愈。

3.注意表達的方式

人和人溝通時,就影響力而言,溝通的內容只佔7%,溝通的方式卻佔了38%,可見其重要意義。

如果家長的表達方式,是長篇大論地指責孩子,或者毆打他,他就會產生牴觸、逆反情緒,而不願意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可是,如果大人只是對孩子描述問題,孩子就能把精力集中在問題本身上,並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

比如,孩子忘記關廁所的燈,你只需簡單描述事實:“燈還開着呢”,他就會把燈關閉。

如果孩子忘記拿書包,你只需要簡單提示“你的書包”,他就會立即回去拿包,糾正問題。

對孩子而言,越短的信息越容易記住,也就越有效。

同時,因爲父母的態度客觀、平靜,能溫和地給出提示,孩子自然願意跟理性表達情緒的家長進行合作。

如果家長正在氣頭上,害怕溝通時出言不遜,宣泄情緒傷到孩子,那就不一定要用語言,也可以用文字來表達自己。

你可以給孩子寫張便條,清晰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手寫的東西讓人覺得真摯、走心,增強了信息的有效性,孩子看到爸媽親筆寫的內容,也容易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接受你的建議。

年幼的孩子,就如同花朵一樣嬌嫩,他們害怕暴力的懲戒,喜歡溫和的建議,就像花朵畏懼寒霜暴雨,喜歡陽光細雨。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溫柔的正面態度,有了穩定的安全感,纔會健康成長,也更願意在行爲上自律。

簡尼爾森曾說:

“孩子在感覺更好的時候,纔會做得更好。當孩子感覺到情感聯結和愛的時候,才更有動力與你合作、向你學習,愛並尊重他人。

通過尊重孩子的感受,你們會建立起溫暖信任的關係,讓孩子終生受益。”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命運;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結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