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多”的媽媽更會帶娃!你是如何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本文已影響1.77W人 

對孩子而言,語言能力不僅關係着認知能力,語言作爲情感交流的工具還關係着他們心理健康的發展。“粘媽媽”和“一來人就躲在媽媽背後”是最常見的表現,而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也很可能是因爲他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那麼家長應該如何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0-6歲是兒童語言能力和理解力急速上升的重要時期,孩子在這個階段接收到的詞彙,會在大腦中建構一座庫藏豐富的資料庫。這些可供大腦調用、模仿和運用的資源越多,寶寶學習語言和提升表達質量的能力越高。

具體來說,對於0-2歲的寶寶,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時,用詞要儘量簡單,語速要慢,說話時應儘量只用簡短的單字組成句子。語調語氣要着重,因爲誇張的語氣更能引起寶寶的注意和共鳴。

但隨着寶寶年齡增長,語言能力也會增強,對於3歲以上已經有一定語言能力的寶寶,這時家長應逐漸從疊字爲主的兒語向正常用詞過度。比如,寶寶2歲時管蘋果叫“果果”,而當3歲之後,ta的語言詞彙中已經有了“蘋果”這個詞的時候,家長就應順勢引導孩子直接將蘋果稱爲“蘋果”,之後再逐漸在“蘋果”前後加上其他描述性的語言,比如從“紅蘋果”到“紅蘋果,甜甜的”。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遵循“看到哪說到哪”的原則,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景,結合實體物品,比如擺在桌子上的蘋果、水杯,再比如家中的陳設以及家庭成員……能更加強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力。

5歲以上的寶寶,建議父母可以逐漸增多知識性和啓發性問答的對話。這裏我們準備了適合稍大一些孩子——學齡前至學齡兒童的趣味知識百科對話卡,寶爸寶媽可以把這樣的問題和對話形式加入到親子對話中,在問答中鼓勵孩子思考交流,同時還增長了知識。

“話多”的媽媽更會帶娃!你是如何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這裏還要特別囑咐爸爸媽媽們一句:有些天生比較安靜的寶寶,因爲不常哭鬧或向爸爸媽媽發出索求的動靜,就會比較容易受到家長的忽略。這有可能造成寶寶早期語言發展沒有得到足夠的刺激。所以安靜寶寶的爸爸媽媽也需要主動和孩子說話,刺激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另外,部分爸媽帶孩子會有過分依賴各種“設備”的傾向——給孩子買了不同內容的點讀機、早教機,或者下載孩子可以看可以玩兒的應用程序,只要孩子在家就把讓ta擺弄機器,或者乾脆開着機器,讓機器講故事當背景音樂。然而人的交流能力是在“聽”和“說”相互作用下產生的,是通過語言交流和使用而習得的,所以僅僅單項地聽別人講話,很難讓寶寶真正掌握語言技巧。電子設備只能輔助增加孩子“聽”的機會,但要避免把它們做爲主要的語言學習工具。

長時間讓寶寶待在“機器”前面,會使成長過程缺乏必要的互動刺激,讓語言和心智的發育都會出現落後傾向。

家長平時多主動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親密互動,對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心理健康發展都是極爲重要的。其實在我們的身邊不難發現,那些家裏人多的寶寶,膽子更大,更敢說話。

與其整天漫不經心地“帶娃”,不如每天固定一段時間和寶寶“說說話”,最讓孩子敢開口,不怕講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