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臺碎鈔機?你的誤解和偏執纔是!

本文已影響1.45W人 

《我的前半生》裏有這麼一個片段:上位成功的小三凌玲把兩個孩子區別對待:親兒子去的美國夏令營價值5萬元,前妻生的平兒卻只能參加8000塊的本地活動。

《我的前半生》裏有這麼一個片段:

上位成功的小三凌玲把兩個孩子區別對待:親兒子去的美國夏令營價值5萬元,前妻生的平兒卻只能參加8000塊的本地活動。

陳俊生大爲惱火,凌玲卻擺出一副“我不是天使”的姿態,迴應得理直氣壯。言下之意就是人性本自私,我不可能爲你的孩子砸錢。

義憤填膺的同時,我被5萬元的夏令營震驚了。

想不到的是幾天後,《月薪3萬撐不起一個假期》刷爆朋友圈,高管媽媽貼出了自家的賬單:

女兒去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7月份鋼琴考級,每週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這麼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

另一位媽媽曬出的是全年補課賬單:

英語1.2萬元;邏輯數學1.4萬元;舞蹈7000元;看圖說話1.1萬元;繪畫6000元……

一年的各類補課費高達5萬元,這位媽媽感慨,養的不是孩子,是臺碎鈔機。

不計一切地爲孩子花錢,這是許多家庭的共識和意願。

因爲孩子身上承載着整個家庭的未來,砸出去的錢,是長遠的投資,意味着豐碩的回報。

爲人父母,誰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畢竟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孩子是臺碎鈔機?你的誤解和偏執纔是!

鄰居家的女兒,今年剛上一年級,也加入了浩浩蕩蕩的補課大軍。

孩子名叫果果,長得天真可愛,夫妻倆視若掌上明珠。果果3歲學琴,4歲練舞,5歲加入繪畫班,行程排得滿滿當當。

經常聽見小姑娘哭鬧,嚷嚷着不肯去上課。媽媽拉着罵着,一路推推搡搡,“全家人爲你省吃儉用,你還不知道珍惜?氣死我了!”

果果的爸爸是普通職員,媽媽全職帶娃,一家人過得緊緊巴巴。

偶爾在路上遇見,果果媽會對我抱怨:“你看我這皮膚,幹得要死啦。但我捨不得花錢啊,只能隨便抹點大寶完事兒。”

可當我勸她對自己好一點時,她又把頭搖得像個撥浪鼓:“不行的呀,培養孩子纔是頭等大事。”一面說一面嘆氣,30歲出頭的臉上,已略顯疲態。

這樣的爲孩子傾盡全力的父母,並不在少數。

一對月收入不足4000的底層夫婦,花3000元爲兒子報了輪滑班。

夫妻倆節衣縮食,卻讓孩子穿名牌吃大餐,爲了是開眼界有格局,不輸在起跑線上。

可恕我直言,犧牲全家的生活質量爲代價換來的見識,並不見得是成長的最佳營養品。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生出“唯我獨尊”的錯覺,長成索求無度的自私自利者。

面對超出能力的給予,付出方和接受方都不會太輕鬆。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爲什麼會成爲一臺碎鈔機。

出發點當然都是愛,天底下的父母都恨不得捧出自己的一顆心,給孩子吃最營養美味的食物、穿最精緻華麗的衣裳、接受最先進科學的教育。

可父愛母愛之外,也有些不容忽視的因素,在支配着這種“碎鈔機”式的非理性投入。

第一,對階層固化的恐慌。

“寒門難再出貴子”已經成爲無數普通家庭的魔咒,教育就是拼爹拼媽,亦成爲整個社會的共識。

下一代的競爭,通常被解讀爲父母的格局、認知與財力比拼。

渴望孩子打破階級壁壘的父母們,不得不孤注一擲,傾舉家之力,去“買”一個不一定實現的未來。

第二、“富養”的社會輿論宣傳。

近年興起的歐美遊學,打的是拓展孩子眼界的口號,與富養孩子的輿論導向契合,故而大受追捧。

在家庭條件足以承擔的情況下,出國長見識是好的。然而,總有不顧自身情況的盲目“富養”,把這個寓意豐富的詞彙簡單理解爲花錢、花很多很多錢。

第三、人云亦云的從衆攀比心理。

去幼兒園接孩子,寶爸媽們在門口討論着的,上了什麼興趣班,花了多少錢。

很多人認爲,花錢多少與親子質量直接掛鉤。在這樣羣體的情緒煽動中,父母便不知不覺地失去了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陷入盲從和攀比的狀態。

正如《烏合之衆》所言:“影響民衆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爲孩子,尤其是爲孩子的教育花錢,這理所應當,而且極其必要。

恩格爾定律表明:“家庭收入越低,生活消費性支出中用於食物支出的比重就越大”。

以此推斷,教育投資其實也是家庭經濟狀況、精神面貌的衡量指標。

一個家庭爲其子女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家庭未來的樣子。肯爲子女教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與精力的家庭,不會有太糟糕的未來。

遺憾的是,太多父母忽視了人力與精力,而把愛用財力和物力一言以蔽之。

“這錢呀,花了心疼,不花卻無法心安。”這其實也是大部分父母的心態,他們認爲努力掙錢用力砸錢,就是做父母的所有義務和責任。

那些滾滾流出的真金白銀,或許能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孩子缺失的陪伴和關愛。但事實上,砸錢只是最簡單省事的責任盡到和愛意表達。

畢竟世上有太多金錢無法買到的東西,比如成長中的浮光掠影、比如真正的優質教育。

不花錢萬萬不行,只花錢也萬萬不行。

以下三個“砸錢”原則,或許能給望子成龍的你做個參考:

結合實際,量力而行。

不求量多,但求質精。

理性分析,切忌偏執。

所謂的教育投資,是物質給予、生活陪伴與精神成長交織而成的系統性工程。錢財之外,還需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耐心、耐力以及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