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架,未必是壞事!只要父母掌握這些技巧

本文已影響2.37K人 

孩子打架,未必是壞事!只要父母掌握這些技巧

作爲父母,面對孩子們打架,恐怕會存在兩個陣營:“要管”派和“不管”派。不管哪一派的父母,他們的心理其實都可以理解。做父母的既不希望孩子在外惹是生非,引得別人三天兩頭上門告狀,也不願總看到孩子哭哭啼啼,受人欺負,那麼,孩子打架,到底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呢?我認爲,孩子打架,大人要管,但要管得有技巧!

在分享如何管的技巧之前,我必須要強調一點:即去管之前,父母一定要放輕鬆,儘量避免“吃虧與否”的輸贏心理。從心理學角度說,孩子們打架,未必是壞事。甚至還可以說,從未打過架的孩子,他們的社會化功能,反倒可能不如那些打過架的孩子。所以,父母先調整好狀態,以平常心去看孩子們的打架問題,下面這些技巧應用起來,纔可能真正奏效。

孩子打架,未必是壞事!只要父母掌握這些技巧

錯誤的管教方式,必須杜絕

不問清原因,只是簡單制止孩子打架。

不問青紅皁白,打罵自己的孩子,以顯得自己的公平或發泄一下心中的不快。

嚇唬或訓斥打罵對方的孩子。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打架,尤其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吃了虧,就嚇唬對方的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和我們的明明打架,我就……”或者甚至訓斥和動手打別人的孩子,以替自己的孩子出氣。

與對方家長互相吵罵,大打出手,成爲“冤家”。

孩子打架,未必是壞事!只要父母掌握這些技巧 第2張

對於孩子打架,既要重視,又要淡化

在大人的意識中,或多或少是害怕孩子們發生矛盾,甚至打架的。大人們多把打人的孩子認定爲“壞孩子”。自己的孩子若是“壞孩子”,那父母自然成爲了“壞父母”。這是很多父母無法忍受的。

但是有心理學家指出:

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與別人保持一致,差異是極爲正常的,打架也就在所難免。更有些幼兒教育家甚至認爲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打架,未必是壞事!只要父母掌握這些技巧 第3張

日本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認爲:

打架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因爲彼此被打,雙方都痛。由自己的痛就會想到對方一定也很痛,從而產生同理心,並且,逐漸認識到,通過暴力是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的。

依教育學家們的分析,打架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孩子不會剋制自己,在家裏有不愉快的事就到外面去發泄;有的孩子是因爲缺少社交技巧,不打架就不知道怎麼與同伴相處;也有一些孩子是想利用拳頭樹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權威;還有的孩子僅僅是模仿,模仿大人,模仿電視等。

所以,孩子們打架的行爲是需要重視,需要父母們深入思考緣由的。但是又不能在發現孩子的打架行爲時如臨大敵,讓孩子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可恥的、難以饒恕的錯誤。總之,謹慎對待,不隨意評判孩子的打架行爲,而是探究孩子打架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多時候,若父母能夠自我覺察,調整陪伴孩子的方式,孩子的行爲就能隨之改變。

父母應當正確認識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爲

當然,並非父母做得到位,孩子就會不打架了。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們在羣體交往中協調、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孩子們就是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學會怎樣競爭又怎樣協調,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培養忍耐能力,不斷增長與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識。如果孩子的打架行爲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家長就不應過多幹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孩子打架,未必是壞事!只要父母掌握這些技巧 第4張

安全範圍內的衝突可以先觀察,不急於干涉,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該不該介入孩子間的衝突,什麼時候介入,怎麼介入,這是很多父母感到困惑和棘手的問題。對此,心理學家史密斯博士這樣論述:

只有捲入爭端,孩子才能學習如何解決爭端;只有先被大家排斥,孩子才能學會如何加入集體遊戲;只有當玩伴中有意見不同者,甚至有恃強凌弱者時,孩子才能拓寬人際交往的策略;只有在遊戲中遭到拒絕,孩子才能學會如何讓自己更有說服力。成人如果過早干預,這些學習的機會就喪失了。

所以,遇到衝突,父母可以不立刻干預,而是先觀察孩子會怎麼做。而大人該何時介入,何時退出讓孩子自己解決呢?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退後,但要睜大眼睛。

我們退後不介入,但絕不表示就轉身走開而不管孩子了。介入時要點到爲止,不要一錘定音。當我們決定介入時,往往會做得過火,干預太多。我們可以持續保持關注,但讓孩子來主導。也可以提供一部分幫助,再退一步,看看他們能不能自己解決剩下的問題。

比如,父母可以先旁觀,然後向孩子描述自己看到的情景。如果這樣做還不可以,那麼父母可以問孩子在這種情景下大家怎麼做更好。最後,如果需要的話,纔去介入。父母可以站在衝突雙方中間的明顯位置告訴孩子:

“如果你們需要的話,我就在這裏。”

孩子打架,未必是壞事!只要父母掌握這些技巧 第5張

“我覺得你們可以自己解決,但如果需要我幫忙的話,隨時叫我一聲就行。”

當孩子過來要求我們仲裁時,先傾聽衝突的雙方即可,不用多說什麼。可以向他們提問,但要讓他們自己提出解決辦法。要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但不要太擔心。

如果確實需要大人在一定程度上的介入,可以走到弱勢的孩子面前,非常友好地打個招呼。不管你認不認識他。有時候,這樣簡單的動作,就足以讓害羞的孩子鼓起勇氣,或者讓霸道的孩子收斂一點。儘量不要給孩子造成“我就是權威,我就是仲裁者”的印象,而是讓他們知道,如果有誰需要幫助,我會隨時到場。

如果還需要大人更多的干預,可以多說一句:“發生什麼事了?”“哦,那樣會很疼的。”如果有人被欺負了,可以說“他好像不喜歡你們這麼跟他玩。”也可以重述一些基本的原則和價值觀,比如,“每個人都要輪流玩”“我不喜歡這種罵人的話”“如果不安全,我們就不能再玩了”。然後讓他們自己解決剩下的問題。

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危險衝突,家長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身體傷害

上面提到父母做個好的觀察者很重要,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要能及時觀察到孩子間的危險衝突。比如用石頭、棍棒、利器等危險物品去打鬥,或者故意從高處往下推人更更加危險的肢體衝突。這個時候,無論是哪一方的父母,都要及時、乾脆、簡明、嚴肅地說“不”,終止孩子的危險行爲,然後重複前面一個小標題中說到的那些方法和原則。

孩子打架,未必是壞事!只要父母掌握這些技巧 第6張

利用幻想遊戲,將孩子的暴力行爲引入正途

心理學家格林斯潘寫道:“進入假象遊戲,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飛躍之一”。幻想遊戲對於象徵性思考能力、抽象思維、想象力、創造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孩子的想象力,遠非成人能及的。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利用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在幻想遊戲裏,化解一些孩子不恰當的行爲。比如很讓家長頭疼的孩子打人的行爲,這在男孩子中更加常見。

在許多的幻想角色中,孩子最喜歡扮演的就是好人和壞人,過去可能是警察和強盜,現在有可能會是電視電影中的超級英雄和怪獸。也許很多父母覺得給孩子看這樣的動畫片不好,太暴力、不友好。但偏偏幾乎是所有的男孩子都喜歡看這類動畫片,比如奧特曼、變形金剛等。這些動畫片確實暴力,但父母完全沒必要談虎色變,堅決杜絕孩子接觸這樣的節目,只要有恰當的引導,孩子完全可以分辨是非、善惡,確實會有暴力行爲的模仿,或者暴力遊戲。但如果在可以接受的、恰當的途徑中宣泄,也是一件好事。

孩子打架,未必是壞事!只要父母掌握這些技巧 第7張

父母要牢記的,最重要的認識是,這類遊戲雖然在表面上具有破壞性,但實際上並不可怕。超級英雄鬥怪獸,或者好人抓保的遊戲,正是人類練習控制攻擊性的特有方式。有些孩子喜歡扮演壞人,以此試驗什麼是可怕和危險,並學習控制自己攻擊的感受和衝動。而有些孩子喜歡扮演好人,他們喜歡用社會能接受的方式來釋放攻擊性,比如扮演蝙蝠俠或士兵。也就是說,孩子都需要釋放攻擊性,只不過要找到社會規則所接受的攻擊目標和方式。

有的父母喜歡和孩子一起玩這類超級英雄的遊戲,懂得在其中扮演壞人或怪物的奧妙,比如要夠兇惡纔好玩,但又不能太可怕而嚇到孩子,最好是強悍但笨拙的。另外一些父母則厭惡這類遊戲,很想禁止它們。但是,孩子愛玩這些遊戲,是因爲他們由此需求,禁止只會讓孩子將遊戲轉入地下,比如攻擊別的小朋友或小動物,這便不是社會規則所接納的那樣了。所以,父母應該加入孩子的遊戲,和他們一起玩,在遊戲失控或者過於暴力時,你纔有可能進行一定的干預和引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