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關心過孩子的心理健康嗎?

本文已影響1.31W人 

加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視,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你關心過孩子的心理健康嗎?

在如今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下,作爲長輩更關心孩子的成績和身體健康,很少有意識和耐心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每當有學生自殺的社會新聞發生,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都會引起人們的熱議。大家會覺得,學生階段能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有什麼想不開的?選擇輕生,實在是太可惜了。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僅僅是身體發育的過程,其身心也會隨着周圍人物和壞境的變化而逐漸改變至定格。家庭、課業、朋友等等一系列因素都會爲孩子帶來各種心理問題,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精神障礙。

校園暴力導致精神障礙

劉某,一名剛考入大學的女生,她說自己沒有辦法和舍友相處,講話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做錯什麼東西,會招來別人的謾罵,甚至是毒打。當心理醫生問及她的過往時,她一邊哭一邊講述了那段恐怖的回憶。

初中的時候,因爲她的長相在班裏比較突出,有個男孩子對她表現出了一些好感,招來了一個混社會的女同學的的嫉恨。有一天,那個同學集結了好幾個女生,把她堵在了廁所裏面,把她的衣服扯光,對她拳打腳踢,手段極其殘暴,令人髮指。

那個女孩在講這些往事的時候,能清晰的感覺到,她的那種哭不是因爲傷心,而是因爲恐懼。過了這麼多年,她還是無法走出那種恐懼。以至於到了大學她都很難敞開心扉去和同學們自如的交流。

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校園霸凌是造成心理創傷的一個比較常見的原因。2014年的研究數據顯示,有30%以上的中小學生身邊曾發生過校園暴力。據不完全統計,2015 年上半年被媒體公開報道的惡性校園暴力事件多達20餘起。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38.7%的被訪中小學生偶爾或經常被同學欺負。

因校園暴力具有複雜性和隱蔽性,受害者可能受到威脅而不敢向老師、家長和有關部門反映,甚至會發生反覆遭遇暴力的現象,造成嚴重後果。

衆多調查研究均表明,校園暴力事件對青少年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影響,主要包括“安全感大大降低”“做事更加謹慎”以及“不敢輕易相信他人”。有的甚至不得不進行治療或者休學。

此外,校園暴力嚴重影響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養成。研究表明,校園暴力對包括施暴者、受害者、旁觀者等所有的相關羣體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校園暴力中的受害者往往會具有消極的自我認知,缺乏自信,對自己的智力與社會交往能力的評價與同齡人相比偏低,這種對於自信心與自尊心的影響往往伴隨終身,可能會出現自殺傾向或報復社會傾向。而施暴者往往表現出盲目的優越感,缺乏理智,脾氣暴躁且易怒,嚴重者會導致心理扭曲甚至心理變態,形成成年後的穩定心理特徵而誘發犯罪。校園暴力還給旁觀者帶來了負面的示範效應,一些旁觀者會採取娛樂或者模仿的行爲。

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心理創傷

故事的主人公還是一位女生,每當她在宿舍聽到別人和爸爸媽媽打電話的聲音,就會感到難過,抑鬱,想要逃避。

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媽媽生下她以後,婆家的態度就很不好。她爸爸還常常會會打她的媽媽。

她記得特別清楚的是,大概三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她爸爸喝醉酒了。回到家後,她媽媽說了她爸爸兩句,就引發了又一次的家庭暴力。她親眼看到,爸爸一巴掌就把媽媽給扇倒在地上了。於是,她想要阻止爸爸,就跪在地上,抱着爸爸的大腿,一直哭。然後,爸爸就把她一腳踢開了。

幾年後,爸爸媽媽終於還是離婚了。在她八九歲的時候,她爸爸二婚了,並給她生了一個弟弟。從此以後,她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吃不飽,也穿不暖。後來,她中學畢業後,家裏本來還不想讓她繼續上學。是她媽媽在經濟上支持她上了大學。

進校後,她發現周圍的同學家庭條件都比較好,跟父母的關係也很和睦,就覺得特別難受。進校以來的兩個月時間裏,她都沉浸在抑鬱的情緒裏無法自拔。最後她“不堪重負”退學了。

家庭在一個人各方面發展中都發揮着重要作用,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心理髮展最重要的資源,是心理健康發展的起點和基石。

在我們的人格層面,原生家庭就像一個地基,它會對我們產生一些很難去察覺、改變和克服的影響。

孩子長期生活在家庭環境中,父母之間的關係如何對其身心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良好的夫妻關係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有積極的促進影響。

很多研究都表明,一個生活在父母關係質量良好、家庭穩定環境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生活在和諧融洽的婚姻關係中的孩子社會適應表現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經常“觀察”到父母處理婚姻關係的行爲模式,並內化形成自己的行爲模式,影響他們未來行爲模式、思維方式等的發展,從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大量研究的結果都發現,經常目睹父母之間破壞性衝突的孩子更可能會出現心理適應問題。婚姻衝突時父母的敵對、生氣、退縮和情感疏遠等,能夠直接或間接預測孩子多年後的反社會、焦慮、社交退縮等外顯和內隱行爲問題。

在不同結構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其行爲、情緒等方面存在差異。例如,對離異家庭和完整家庭孩子的發展狀況進行對比,發現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智力、同伴關係、親子關係、情緒障礙、自我控制上表現更差,問題行爲更多;有研究者對兩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孩子進行研究,發現與生活在三代人家庭的幼兒相比,生活在兩代人家庭的幼兒在獨立性、自制力、自尊心、行爲習慣等方面發展更好;家庭規模大小與兒童虐待、教養忽視顯著相關,家庭規模越大的家庭,出現兒童虐待的風險更高,會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心理造成傷害

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養育和管教孩子過程中的觀念和行爲,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每種教養方式都與兒童一系列具體的行爲存在較強的相關。

患者朱某是一位性格內向的女生,不善於表達自己,朋友較少。平時家長工作繁忙,很少在意她的心理需求,還經常在孩子面前喜怒無常,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的不順。對孩子的教育爲強壓型,從來不認可孩子的想法,不能與她很好的在平等的角度上溝通,經常因爲她做錯一件小事就徹底否定她,說:“一看你這個樣子就知道你將來什麼都做不好。”隨着時間的推移,她變得越來越自卑,認爲自己的能力永遠低別人一節,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平時學習、生活質量均下降,自尊心嚴重受挫。漸漸地,她開始封閉自己,害怕與別人交流,害怕做錯事別人嘲笑她,不合羣,喜歡把一個人關在房間裏,不出門,怕見人,情緒低落,常無原因哭泣,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出現消極言語,後來精神科治療,診斷爲抑鬱症。

在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中,通過父母的接納和控制將父母教養方式劃分爲權威型、專制型、放任型、不作爲型。

權威型教養方式是一種靈活、民主、溫暖、接納的教養方式,尊重孩子的意見和觀點,並給予一定的自主。

專制型教養方式是一種限制性的教養方式,父母會通過設置許多規則和限制來試圖控制孩子,強迫孩子服從。

放任型教養方式是一種接納而不控制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較少。

不作爲型教養方式是指低接納低控制的教養方式,冷漠且過度放任的教養方式。

有研究者以9-11年級的孩子爲研究對象,發現與其他三種家庭教養方式相比,權威型家庭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兒童生活滿意度和自尊的水平更高,抑鬱水平更低。

父母教養方式不僅作爲一種重要的家庭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還會影響其他家庭因素對孩子心理健康的作用,如積極的教養方式對於成長不利青少年具有保護性意義,能夠緩和不良環境的影響,並減輕青少年適應不良的狀況。

在中國,孩子的心理健康最容易被人們忽視,學校和家長最關心的只有孩子的學習成績和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不是一個單獨的命題,它和前兩者有着相輔相成的關係。如果在孩子從小的教育上加入對心理健康的重視,讓其在一個陽光積極的環境下長大,不但可以避免孩子心理扭曲,對其成長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則會對孩子本身乃至整個社會造成不良後果。因此,加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視,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陸士楨,劉宇飛.我國未成年人校園暴力問題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7(03):100-104.

[2]邊玉芳,梁麗嬋,張穎.充分重視家庭對兒童心理髮展的重要作用[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46-54.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