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讓孩子有機會遠離抑鬱

本文已影響2.19W人 

前陣子,因爲一個人,有個名詞曝光率頗高——抑鬱症。其實抑鬱症並不罕見,它就在我們身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抑鬱症發病率高達5%-6%。也就是說身邊每二十個人裏面就有一個抑鬱症患者,算算你認識多少人,抑鬱症的可能潛伏者又有多少?

可爲什麼抑鬱症患者又不那麼隨處可見呢?因爲羞恥感!我們通常把抑鬱症和精神病掛鉤,而普通人面對精神病患者通常是要敬而遠之的。這讓最需要親和力要素,和粉絲打成一片的明星們如何大方承認自己抑鬱,從容就醫呢?事實也是如此,我國接受藥物治療的抑鬱症患者不足一成。

有人覺得抑鬱嘛,無非是心情不好,多找人聊聊天、散散心,至於到正規醫院找精神科大夫大把吃藥嘛。可是你知道嗎?重度抑鬱症患者的抑鬱想法是不可開導的,開導和散心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效果,反而可能加重他們的疲勞感,就像你不能指望一箇中風導致偏癱的患者突然能行走一樣。 重度抑鬱症患者真正需要的是正規醫院的精神科醫生,而不是普通人和心理諮詢師,他們中相當部分的人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作爲親人或者朋友,少一點閒言碎語和無用的安慰對他們來說大有裨益。
25%,讓孩子有機會遠離抑鬱
抑鬱症病人爲什麼會有自殺這種可怕的想法呢?

七八十年日本電影《追捕》中一有個情節。 高倉健飾演的警探杜丘被強迫吃了一種藥叫“中樞神經阻斷藥”,行爲受人支配,被人命令從樓頂跳下摔死。於是,在高樓頂上,壞蛋指揮杜丘: “你看,多麼藍的天哪。” “走過去就會融化在藍天裏。” “一直往前走,不要往兩邊看。” “朝倉不是跳下去了嗎,唐塔也跳下去了。” “現在你也跳下去,跳呀,快跳啊。”

對於重度抑鬱症患者而言,他們經常會有類似的經歷。一如《追捕》中從高樓一躍而下的受控制者,有個小人會在腦子裏一直循循善誘。“去死吧,死了一切痛苦就都結束了。去吧,快去吧……”也許一二天, 甚至一二月你都能無視這種呼喚,可抑鬱症患者是幾十年如一日經受這樣的罪惡誘惑的。某一天碰巧遇到點糟心事,一個沒抵擋住,也許就從了。
25%,讓孩子有機會遠離抑鬱 第2張
那抑鬱症又是如何產生的?

莫衷一是,尚無明確的定論,但大體逃不脫四大歸因。

首先是遺傳因素:如果家庭中有抑鬱症的患者,那麼家庭成員患此病的危險性較高,這可能是遺傳導致了抑鬱症易感性升高。

其次是生物化學因素:現代科學通過臨牀觀察抑鬱症患者,檢測抑鬱症患者的腦部數據時,發現93.2%的抑鬱症患者腦內神經分泌功能紊亂。

然後是環境因素和應激:親人的離去,人際關係緊張,經濟困難,或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這些都會促發抑鬱症。有時抑鬱症的發生與軀體疾病有關,如腦中風,心臟病發作,激素紊亂等常常引發抑鬱症,並使原來的疾病加重。

最後是性格因素:遇事悲觀,自信心差,對生活事件把握性差,過分擔心。這些性格特點會使心理應激事件的刺激加重,並且這些性格特徵多是在兒童少年時期養成的,這個時期的精神創傷影響很大。

四大因素中,遺傳因素不可改變,因爲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和祖先;生物化學因素不可改變,鬼知道那些腦神經分泌的機理呢,也許正如突然發生的愛情故事哩;我們能改變環境,我們能預先對應激有心理準備嗎?貌似也不成。只有性格因素,作爲孩子後天性格養成的參與者,我們家長可以充發揮主觀能動性,給孩子心靈種下一顆歡樂而不是抑鬱的種子。
25%,讓孩子有機會遠離抑鬱 第3張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得好:自我概念比真實自我對個體的行爲及人格有更爲重要的作用,因爲它是個體自我知覺的體系與認識自己的方式。

什麼意思呢?自己覺得自己好纔是真的好,別人如何評價自己都是浮雲。貓在鏡中看到自己是一隻老虎,那麼某種意義上,它就是一隻老虎。

生活中通常有那麼兩類人。我的朋友阿水是個常有理。朋友聚會聊天,到最後話語權總落在他手裏。聊天涉及話題,甭管是不是阿水擅長領域,他總能扯出一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加以圈定。他總是那麼自信滿滿,對自己的觀點篤定而堅持,哪怕是玄之又玄的歪理,聊到最後衆人也會被阿水的信念所折服,紛紛拜倒在他石榴褲下,歪理最終成了真理。阿水做事自有一股子衝勁。在他眼裏沒有幹不成的事,區別只是願不願意下狠功夫去幹。什麼謀定而後動,什麼三思而行,什麼未雨綢繆,阿水纔不管那一套,想到了就去做,做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困難了,然後想辦法再去克服。超有自信的阿水認爲,只有面對問題才能發現問題,發現問題纔有解決問題的可能。總是在那裏空想有什麼用!阿水是個行動派。在我眼裏絕對是個自我評價炒雞爆棚的人。

相比阿水,我卻是個空想家。有了好想法,往往先考慮到即將面對的困難,掂量自己的實力之後,總覺得沒有完美解決困難的辦法,於是好想法最終也僅限於空中樓閣;有時候,自己明明很有實力完成某項工作,卻總是產生”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念頭,於是又躑躅不前了;還有的時候,往往已經圓滿完成了一項工作,而周圍也讚譽一片,自己卻難有滿意的念頭,總是覺得還不夠好。我也許應歸於自我評價很低的那類人吧。這可能和我小時候父母的嚴格管控,不許這不許那,只允許拿成績說話的教養方式有關吧。
25%,讓孩子有機會遠離抑鬱 第4張
自我評價高的孩子往往樂觀開朗有自信,而自我評價低的孩子謙虛有餘自信不足常常杞人憂天。

大家可以來感受下面兩段對話。“妞,晚餐想吃點啥?”“米線!”“能不能有點創意,每次都是米線。”“那火鍋。”“有沒有搞錯,大夏天呢!”“那肯德基?”“媽媽沒告訴你嗎,垃圾食品要少吃,你不怕提早發育?”“那隨便吧……”“我可讓你選擇了,你自己放棄的。老公,要不咱們去吃媽媽菜?經濟實惠又營養!”

“寶貝,媽媽想睡個懶覺,不想做今天的早餐了。”“就知道,想吃點啥?我去買吧,真是無奈啊。”“油條,生煎包!”“早上吃這麼油膩的東西不好吧?”“那還能吃啥?”“包子、饅頭、餛飩、稀飯、豆腐腦什麼的。”“都能選?”“嗯,你給的起錢就行。”“錢給你,母后的早餐就靠你了,愛你麼麼噠。”

用否定變相限制了自由,導致孩子自我評價降低,對自己沒信心,意興闌珊。而家長恰當好處地裝傻充愣,扮可憐扮懶惰,卻調動了孩子的獨立與自信,增強了成就感,導致自我評價上升。
25%,讓孩子有機會遠離抑鬱 第5張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可以將人的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爲,只有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纔會出現。

尊重的需要來自他人的高度評價,受到他人尊重會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增強自己的信心。而當你的孩子吸收了足夠多的來自他人的尊重,他才能慢慢學會尊重自己,爲了更好地尊重自己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從而實現自我。

孩子出生伊始,有很長一段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就只有家庭,甚至面對的僅有父母親,父母親對他的反饋就構成了全部的社會評價,孩子通過這種社會評價慢慢形成初級的自我評價系統。父母對孩子的言語、行動是否及時應答,應答的程度如何,是肯定還是否定的應答,對孩子開始形成怎麼樣自我評價都至關重要。可以說,孩子心靈土壤播種的第一顆種子,是喜悅是憂傷是興奮是沮喪完全取決於父母。

我一直希望柴火妞心靈埋下的第一顆種子名叫“得瑟”。爲此一家人從柴火妞一出生開始將讚美進行到底。柴火妞纔剛剛學會走路和言語,家裏開始充斥着“柴火妞你真棒!”“柴火妞你今天真漂亮!”“柴火妞你好乖啊!”“柴火妞你真聰明!”諸如此類的肉麻話。但凡柴火妞的一點小成績、一點小進步、一點小創新,都逃不脫大人們的法眼,放大十倍去讚美去渲染。豎個大拇指啊、給顆小糖什麼的小恩小惠,從不吝惜精神、物資激勵。當然,肯定與鼓勵會在點子上,不盲目不顛倒黑白。漸漸地柴火妞開始學會將讚美回饋給大人了。“奶奶你真漂亮!”“爺爺你真厲害!”“爸爸你力氣好大!”“媽媽你好聰明!”

至此,一顆積極自我評價的種子算是種上了。在以後的日子裏,給這顆種子澆灌以信任、支持、讚美、自由、平等、民主等等營養藥水。再不濟,我想柴火妞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機會與抑鬱絕緣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