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想學芭蕾,女孩想學拳擊,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本文已影響3.53K人 

市面上早早就在流傳着類似《養育男孩》或《養育女孩》的書籍;微信圈裏也少不了《10條養女孩的祕籍》或是《養兒的7條黃金定律》這樣的洗腦文章,對於男孩女孩的大腦構造和行爲表現上的不同,誰都不能否認,比如女孩子遇到娃娃家的玩具就是會馬上眼前一亮,而男孩子至少某個階段就是對各種交通工具癡迷不已。但我想說的是,這種與生俱來的性別差異,我們應該怎樣“用”呢?

是一味鼓勵,加大這種行爲的不同?

還是告訴孩子,不管你的感受和行爲如何,都是合理的呢?

我的觀點非常簡單: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家長按照他的性別再製定一套加強他性別角色的教養方式,而是應該讓他感覺到即使自己的行爲不太符合傳統的性別角色,也同樣可以被接受。

男孩想學芭蕾,女孩想學拳擊,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比如男孩子哭的時候,你不該和他說,“你是一個男孩子,男子漢!怎麼像個小姑娘似的那麼嬌氣。”而是應該給他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嚐嚐闊別已久眼淚的滋味。”

好了,下面我就試着用通俗的話講一些正經的知識。

父母執着於“男孩女孩怎麼養”其實是在關心自己如何做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扮演他的“社會性別”角色。不得不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在這點上,父母們真的是操碎了心,所以男女差異那點兒事雖是老生常談卻始終經久不衰。

但其實在這件事情上,孩子可是走在了大人的前面,大量社會行爲學的研究發現,孩子對於性別角色的定位在自己和小夥伴的互動中就已經形成了,也就是說,男孩、女孩應該是什麼樣的,他們早就知道,並不需要家長過多地給他強化。

對自己的性別角色,他們心裏跟明鏡兒似的

從2歲半左右,也就是幼兒園小班或託班的時候,孩子就開始表現出了明確的性別角色意識,他們喜歡和同性的人玩,行爲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gender segregation”(社會性別分離)。

比如在幼兒園裏,你就會經常看到女孩子們聚在一起扮家家,聊天或做手工,而男孩子在一起則沒完沒了地搭積木、玩戰車,或者打打鬧鬧。

男孩想學芭蕾,女孩想學拳擊,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第2張

孩子們在與同伴互動的過程中自發習得的這種“社會性別分離”,會不斷地加劇不同性別孩子的行爲差異,這種喜歡和同性玩的特點會一直持續到小學畢業。

說到這兒,一定會有家長要反對了——我家兒子也喜歡和女孩子玩啊,他的女性小夥伴也不少啊!的確如此,但有意思的是,研究發現,孩子們正是因爲知道了自己性別角色的不同,在和異性玩的時候反而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比如,幾個男孩子在積木區搭積木,看到有女孩子來了,大概有這麼兩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直接果斷拒絕,說 “這是男孩子玩的,你們不要過來!”

另外一種,是欣然接受女孩子的參與。

研究者發現,接下來,這些男孩子會故意放慢自己搭積木的節奏,女孩子也會放下小公主本來的脆弱,變得特別爺們兒——積木倒塌了不會啼哭不止,反而會拍拍男孩子的肩膀說:“沒事兒,我們再搭一次。”

這會不會讓你大呼意外?!還不止如此呢。研究者還發現,男孩子也會主動地去迎合異性的行爲。由於幼兒園大部分老師是女的,因此男孩子在與女老師互動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洋溢出各種“暖男”風:願意幫老師擦桌子,對漂亮女老師也不會像對同性小夥伴那樣暴力,下手沒輕重。

比如以前我們班上就有個熊孩子,只要看到我就直接要躥到我背上,動作幅度特別大。但是看到隔壁班那個漂亮美麗的女老師,他簡直就判若兩人。每次聽隔壁班老師誇獎他gentle的時候我都恨不得白眼翻上天。

玩笑歸玩笑,這裏想要告訴爸爸媽媽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是:別看孩子小,在與小夥伴的交往中,他已經非常明確地知道自己因爲社會性別不同,而產生的角色定位差異,這點並不需要你去不斷地強化或糾正。

那此時父母究竟該做的是什麼呢?

別輕易把“爆款文”當回事

Leonard Sax是美國一位非常激進的學者,他認爲父母應該就着這些不同來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他說生物學中發現男孩女孩在接受信息上有巨大的差異,他甚至認爲所有的公立學校應該把女孩男孩都分開,教的科目和方式都應該有所不同。

但這種說法遭到了大批學者的反對,Barnett和Rivers兩個人就把Leonard的論據一個一個去查了個遍,得出的結論是生物學上並沒有數據表明男孩女孩的大腦差異“巨大”,只是slightly different(稍微一點點不同)而已,父母在對待不同性別孩子的時候應該做到“nonsexist”(非性別歧視的),也就是沒必要“區別對待”。

B與R堅持認爲,這個社會對於性別的偏向性認知纔是造成了各種“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觀點漫天飛的狀況。一次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Barnett毫不客氣地說,各大媒體一味追求偏見型爆款熱點,對此類觀點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反作用。當記者問他,爲什麼男女應該區別養育的觀點在近幾年有回潮現象的時候?他回答道,如今社會,女性太厲害了,什麼行業都有女性領導者了,男人們臉上掛不住,總得想着法子找點自尊吧。

對比,我舉雙手支持Barnett!

越來越成熟和包容的“泛性別”時代,將會成就更好的我們和孩子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不該按照孩子的社會性別角色再做正加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反而應該幫助孩子去理解自己不符合“社會性別”角色的行爲同樣可以被接受。

可能很多家長都曾擔心:我們家的那個男娃太溫柔了怎麼辦?或者我女兒整天就愛和幾個皮大王打打鬧鬧,一點不淑女怎麼辦?其實這些問題恰恰反映出父母在無限追求自己心中對“社會性別”角色的定位。

但是,不管你怎麼恐懼與焦慮,請相信我們正處於一個好時代,中國社會對於性別行爲接受度也越來越開放,而且性別永遠只是孩子身上的一個維度,他還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他的個性,他的優勢,或者是他的弱點。請把孩子看成一個完整的個體,而不要一味執念於男孩應該變成什麼樣,女孩應該變成什麼樣。

大三的時候,百老匯經典歌舞劇《舞動人生》來我們學校巡演,當時的感受至今想起都讓我澎湃不已。

男孩想學芭蕾,女孩想學拳擊,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第3張

故事講述了一個打破性別芥蒂追尋個人夢想並最後成功的故事:1984年,11歲的男孩比利.艾略特(Billy Elliot)偶然走進了威爾金森夫人(Mrs. Wilkinson)開辦的女子芭蕾舞班,他被芭蕾的優雅深深打動。於是他背棄父親對他練拳擊的要求,偷偷溜進夫人的芭蕾舞班,而他的刻苦努力使得他的舞蹈水平提高很快,然後這一切都是瞞着家人祕密進行的。

沒有不透風的牆,事情終於被家人發現了,於是父親大發雷霆,哥哥奚落諷刺,一場家庭危機爆發了。面對壓力,比利陷入精神的低谷。不得以,只有求助於恩師威爾金森夫人。威爾金森夫人也發現了他的舞蹈天賦,鼓勵他參加倫敦的皇家舞蹈學院的招生面試。

保守的父親在經歷強烈的思想鬥爭之後,決定支持自己兒子的夢想……

沒有因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而葬送一個優秀的男芭蕾舞藝術家,這樣的結局真是讓人振奮人心。

最近有一套引起網絡熱議的叢書《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

男孩想學芭蕾,女孩想學拳擊,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第4張

拋開書中的性啓蒙部分不談,幾處細節真心讓我欣喜於這個時代的進步:

男孩想學芭蕾,女孩想學拳擊,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第5張

比如,書中特別提倡社會性別平等,這句話說得特別好:“一個人如果能夠兼具男性和女性的優勢,就能最大程度地發展自己的潛力,而不是受性別的限制。”

男孩想學芭蕾,女孩想學拳擊,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第6張

摒棄對男孩、女孩的刻板印象,“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勇敢、主動,男性和女性都可以細心、體貼”“男孩女孩同樣獨立自主,同樣發表自己的意見”,而這種性別平等“讓每一個人都不受限制地、更加全面地發展自己。”

美國有位博主,幫助家長列出了想要減少這個社會對於孩子教養中的性別歧視,具體應該如何做。我特別把它分享給諸位家長。我把這種教育稱爲“反社會性別”教育:

如果你有一個女兒,你需要告訴她:

你的生活並不只是那個公主夢。

火車,拖拉機,汽車同樣特別的酷。

男孩子不都是大笨蛋。

你可以喜歡橄欖球,拳擊,滑雪。

你同樣可以擁有總統的夢想。

數學,工程,科學,計算機,你可以學的很好。

不要讓任何人對你說“女孩子應該……”

你可以對任何人說不!

如果你有一個兒子,你需要告訴他:

哭泣是非常正常的,真實的表達情感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益處。

暴力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你可以喜歡粉色和毛絨玩具。

你未來可以當一個全職爸爸。

你可以喜歡洋娃娃。

身體不舒服千萬別忍着,就得去看醫生,不要因爲別人的一句“堅強”與自己的身體過不去。

你需要尊重任何人對你說不。

文章最後,附上我最喜歡的一段電影臺詞

男孩想學芭蕾,女孩想學拳擊,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第7張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這個世界所祝福和擁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