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一年入學,是害還是愛?尤其是男孩!

本文已影響1.26W人 

1、我想,每個父母心裏都有一個重要的時間表,就是孩子的入學時間。

今年2月,教育部發文說一年級兒童的入學截止時間由各個省自己根據實際情況來辦。我心裏就一咯噔,這就是說兒子可能在5歲半就能讀一年級了。

因爲兒子是12月出生的,之前再怎麼算,也要6歲半才能進小學。可我內心還是問自己,有必要如此嗎?因爲我知道,父母心裏的時間表,僅僅是父母的計算法,而每個孩子,有他自己成長的時間表。

就拿孩子出牙來說,有的孩子幾個月就出牙,可兒子那時候1歲半才陸陸續續出牙,我跟孩子媽也爲這個事急過。有一天看到他兩隻小牙冒了出來,心裏高興極了。

而那時我就開始不着急了,初爲人母或者初爲人父,面對着一個新生的小生命,總是會顯得有點緊張而着急。

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了,或者擔心是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對,期許和憂心總是縈繞心頭。可對於入學這件事而言,憂心可不能變成等不起的焦慮,匆匆地把毫無準備的孩子提前推進學校。

晚一年入學,是害還是愛?尤其是男孩!

2、0-6歲,應該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與呵護的年齡,可是很多的父母一直在拼命拉着孩子跑,生怕孩子落後了。有一個數據顯示:

婦產醫院8月底做剖腹產的產婦比較多,因爲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孩子必須夠6歲才能上小學,而早幾天做剖腹產,孩子就能早一年上學了。

事實上早一年上學,到底有多大用?未必早一年就早成功?晚一年就落後了?做這樣的決定時,先問問自己對孩子瞭解多少。

小小的孩子,在每一年,甚至每一個月都會有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身體上的成長,往往是心理上在不斷地成熟。而且孩子的性格脾氣、行爲習慣在7歲前基本成型。

當父母對孩子有足夠的陪伴,才能捕捉到孩子的小小心思,也能把握住孩子心理髮展及情緒的變化。

曾經有一個媽媽跟我交流,說了孩子很多的缺點,但是不知道怎麼辦?原因是自己一直就沒有帶孩子,孩子出生後就一直由奶奶帶。

後來覺得奶奶教不了東西,在孩子2歲的時候就送進了托兒班。結果孩子的脾氣變得更加的暴躁,回家後一不開心就打人,而去了外邊卻總是畏畏縮縮的。

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是這樣的表現。在家裏不斷索取,呼風喚雨引起父母的關注,獲得一種認同及存在感。

可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孩子更加無所適從,到了新的環境,內心反而充滿恐懼。

晚一年入學,是害還是愛?尤其是男孩! 第2張

3、每個心理健康地孩子都會追求卓越,他們會不斷地跟人去比,也會跟自己比。在與人的比較和交往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會觀察自己是不是受到了尊重,得到了重視。

這些心理需求,都會在行爲上表現出來,而入學就是一次最直接最嚴格的考驗。孩子進入學校,就意味着置身一個全新的環境中,而新的環境往往能檢驗出這個孩子的準備情況。

如果這個孩子有了足夠的準備來應對這個新的環境,他們就會愛上這個環境以及遇到的人和事。所以很多媽媽留言說:

我孩子4歲,要不要送幼兒園?

我家邊上有一個公立幼兒員,還有一個私立幼兒園,到底去哪個好?

身邊的人都送去了,本來我不想送,但又怕被人說,該怎麼辦呢?

其實遇到這樣的問題,要先問問自己,孩子是不是準備好了。因爲年齡和學校都是外在的條件,而孩子纔是這關鍵的一環。

有時候,放下焦慮,等一年又有何妨,特別是家有男孩,晚一年有時候好處還要多很多。

因爲男孩的發育往往遲於女孩,我們會發現很多男孩的語言能力不如女孩,提早入學更容易造成他們聽不懂老師講課,在課堂上也坐不住。

很多媽媽就面臨這樣的煩惱,孩子剛剛進入一年級,課堂上坐不住,聽講也堅持不了多久,常常被老師批評。

有時候還跟同學打架,家長自己都經常被老師叫去談話,如果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剛開始就會有心理壓力,抗拒去上學,甚至最後躲避自己的老師,逃課。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一旦孩子一開始覺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學,覺得在學習上難有作爲。孩子可能會永遠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種自卑感會影響孩子一生。

晚一年入學,是害還是愛?尤其是男孩! 第3張

4、幫助孩子做好入學的準備,纔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給大家幾個具體的建議:

培揚良好行爲習慣

比如自覺把垃圾扔進垃圾桶,不隨地吐痰,飯前便後要洗手的習慣看上去是小事。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都是大事。

所以在家裏的時候就要督促孩子養成自己刷牙、洗手的好習慣。

教會孩子如何自理

比如擦屁股這件事,很多孩子不會,去了幼兒園就不敢上廁所,有的孩子拉身上都不敢說,這樣只會讓孩子感覺很糟糕。

訓練情緒的管理和表達

很多孩子一發脾氣就喜歡動手打人,往往是剛開始的時候,比如第一次打人的時候,父母在孩子通過這種行爲表達情緒時沒有適當地引導。

男孩子更是喜歡這樣粗暴的方式,一來脾氣就動手。

記得兒子有一次也是這樣,因爲媽媽沒有理解他的意思就來了脾氣,使勁地捶媽媽這時我就去把他拉開,發脾氣的孩子哪有那麼好勸,但一定要先讓他住手。

讓他在一邊冷靜一下,我跟他說“你發脾氣,爸爸不說你什麼,因爲你可以生氣,但是你打人就不可以了,你可以跟媽媽爭論,也可以去門口大喊大叫,也可以一個人去房間待一會。”

這樣說的時候,孩子其實會聽,只是不樂意接受,可一般都會住手。

慢慢地,我發現他再次發脾氣的時候,已經不再那般打人了。當然,我要給他時間,讓他慢慢成長起來。

入學之後,在學校如果一言不合就打同學,我想這個孩子肯定會被老師送回來。

而爲人父母難也就難這,既要防止孩子被溺愛驕縱,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幫助孩子。

最後是心理準備,讓孩子做好受挫折的準備,特別是家裏只有一個孩子,並且平時被長輩寵溺的孩子更要有這樣的準備。

因爲在學校,老師不會像長輩一樣圍着孩子轉,學校無法確保這些孩子得到像家裏那樣的寵愛。

晚一年入學,是害還是愛?

看父母對孩子是否有足夠的瞭解,又是否幫助孩子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就怕父母沒有任何的用心,而孩子又毫無準備地被你推了出去。

着急的當下,有時要靜下心來看看,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裏寫到自己有一次在街頭買花:

一個5歲的孩子給她扎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繩又長,小小的人兒又偏偏想打個蝴蝶結,手指繞來繞去,這個結還是打不起來。奶奶着急地訓斥孩子。但她安撫老人,“讓孩子慢慢來!”

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有時候,我拉着兒子的手慢慢地走在小路上,心想,就算你晚一年上學,我也等得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