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早入托,是愛還是害?

本文已影響1.08W人 

大叔大媽都用驚恐地表情善意提醒我,“趕緊送幼兒園去”。

“在家裏挺好的,去幼兒園也學不到多少東西。”

“可以學很多的,我孫女都認識了20多個字,還會寫字了……”滿滿的驕傲。“沒去之前什麼都不會,就知道玩”

“會玩就好啊!”我說

然後他們就扭頭不說了,大概是覺得跟我沒什麼溝通的。

這個只是一個小例子,還有在上海北京的朋友常常發來的問候那就更具有代表性了。

“我娃兩歲,前幾天入托了,挺懂事聽話的,我們終於可以輕鬆了”

兩歲入托的太多太多。

孩子過早入托,是愛還是害?

不知道是真正的教育的需求呢?還是先進教育發展的趨勢呢?還是個人的家庭原因呢?

總之,事就那麼回事,提前入托已經是一件家常便飯的事了,成了很多父母的共識。

而在3歲多還沒有將孩子送進幼兒園的我已經成爲了一種另類。

我一直是反對孩子入托的,特別是全託。這對一個孩子來說,過於殘忍。

肯定有媽媽說,真正的精英教育起於肚子裏,你還瞎掰掰說不要去提前接受教育,等你孩子落後了,你可不要後悔。

拜託,我還真不會後悔,就算他落後又怎樣呢?

我更看重孩子的品行德育。而且根據孩子的發展情況,我是選擇讓他晚一年入學的。

很早以前,我們的幼兒園只有一種,6歲讀學前班,然後7歲的時候進入小學。之前的5年時無憂無慮的玩樂時間。

如今不同了,幼兒園被劃成了三個年齡段,3-4歲小班,4-5歲中班,5-6歲大班,外加一個學前班。一個孩子3歲就要開始去學校接受教育。

在先進的幼兒園裏還好,孩子們還能擁有那一份天性發展的機會。

而在很多的幼兒園,特別是落後地區的幼兒園,開始教孩子識字寫字。雖然這個是教育部明確禁止的,但卻是我們很多家長青睞的了。

我發現一個奇怪的事,越是教育部門禁止的一些事,一些學校和家長越要做。也許覺得只要自己逾越界限,孩子們的競爭就能取得先機。

打破規則做事,已經是很多人一個心照不宣的祕密。在教育體系也被滲透影響。

過早入園已經是一種違背孩子天性的事。過早入托卻更讓人擔憂,這個過早到底能有多早,1歲半-3歲不等。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越早傷害越大。

孩子過早入托,是愛還是害? 第2張

那麼,過早入托,對孩子們的影響到底是什麼樣的?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著名的臨牀醫學家史蒂夫比杜爾夫提出警告說,把年齡不足三歲的孩子交給託兒所會增加損害他們正常心理髮育的危險。

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因爲孩子入了託兒所,無法得到充足的照顧,他們會產生一種被遺棄的恐懼感。

一個人一旦產生恐懼感,要麼變得壓抑自卑;要麼變得瘋狂性的攻擊。

研究發現,從小被放在託兒所裏的孩子更富有攻擊性,易發展反社會行爲。而且這些孩子在成年之後也更容易遭遇人際關係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係。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羅馬尼亞曾在這方面犯過一個致命錯誤。

二次世界大戰後,羅馬尼亞陷入經濟困頓、人口銳減的狀態。政府鼓勵生育,規定每個育齡婦女至少要生4個孩子,如果家庭無力承擔這麼多孩子的撫養責任,可以送孩子到政府出資的國家教養院,由工作人員進行集體撫養。該政策出臺後,先後有6萬多名嬰兒一出生就被送進教養院,進行批量撫養。

這些孩子後來幾乎都出現行爲異常,大多數人智力低下,情感發育不良。他們不會和人交流,無法形成對視和對話,獨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後搖晃或不斷重複某種刻板行爲,對陌生人沒有恐懼感,也沒有溝通能力——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爲“孤兒院現象”。後來有一部分孩子被送到美國底特律兒童醫院做大腦斷層掃描,結果發現他們大腦的海馬迴和杏仁核等多部位都不正常。腦神經科學已證實,早期情感發育不良,會直接損害大腦的正常發育,使其結構異常,造成無法逆轉的病理性改變。

英國兒童問題權威珀涅羅珀裏奇博士對1200名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發現父母養育的孩子比在託兒所、由保姆照顧或交給親戚照顧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現得都更爲優秀,他們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於其他對照組的孩子。而從小在託兒所待過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形成攻擊性人格。

要知道再好的託兒所也無法給予孩子父母之愛。最好的託兒所最負責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親子之間那種天生的默契,那種眼神中透出的光芒是其他人無法給予的。

孩子過早入托,是愛還是害? 第3張

特別是兩歲以前的孩子,他們應該得到母親親自哺育,得到父親的悉心呵護。父母之愛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礎。沒有了這個基礎,在童年是無法形成真正的安全感的。

嬰幼兒的發育具有特殊性,他們不僅需要持續的關心,更需要協調一致的關心,這意味着與他們交流的人相對是固定的,只有家裏的父母能做到這樣。

有一種研究發現,媽媽是嬰兒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發育的調節器。所以我們爲什麼說一個母親再艱難也要自己照顧孩子。因爲這種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很多時候,看上去已經被一些老人替代了。但實際上早就已經變了性質,只是心理上的內在影響我們一時間是很難看清的。

還有我們會發現,家庭成員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起到了一個輔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

孩子能夠從家人的身上得到安全感,得到身份認知,得到自我的識別。並且去感受情感的傳遞,比如和親人的衝突和愛撫都是一種情感的體驗。

這種體驗只有家人能給,只有在家庭才能形成這種家庭情感。爲什麼很多孩子到了10多歲就想離家出走,因爲他們覺得家是冷冰冰的,非常壓抑。特別是在托兒待過的孩子,反應會更加強烈。

家庭是孩子感覺最安全的場所,在這裏,他開始構建自己的安全的外在世界。不要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實他們每天都在變化,在成長,在吸收周邊世界的一切。

小寶貝要喝奶、撒尿、遊戲、呵護等,沒有哪個託兒所能夠一對一地進行照料。但是如果孩子最初的這些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的話,那麼他們的內心會產生一種飢渴,開始去哭鬧,如果還是得不到響應,長期這樣會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影響,在情感上的缺失,導致孩子不信任身邊的人,變得暴躁而好攻擊。

爲什麼這麼多的父母還是將孩子送到了託兒所進行全託?

最直接的原因是沒有認識到這種危害。反而很多父母覺得這是精英教育必須經歷的過程。以爲這樣能夠讓孩子今後更能適應社會,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會變得更加獨立。而且啓蒙教育也是領先的,這樣就能贏在起跑線了。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許多父母的心態,所以很多父母過早地把孩子趕到了起跑線上。有一個數據顯示:婦產醫院8月底做剖腹產的產婦比較多,因爲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孩子必須夠6歲才能上小學,而早幾天做剖腹產,孩子就能早一年上學了。

孩子過早入托,是愛還是害? 第4張

孩子過早入托,是愛還是害? 第5張

事實上早一年上學,到底有多大用?

你就真的那麼在乎這一年嗎?未必早一年就早成功?晚一年落後了?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孩子早一年晚一年真不是問題,合適纔是最好的。

特別是對於3歲前入托的孩子,父母的這種怕輸的心態造成的傷害更大。

真正帶過孩子的父母都會發現,帶娃是世界上最累最繁瑣的工作之一。

事實上,全託的唯一好處是解脫父母,不必承擔每天照顧孩子的辛勞。很多時候,全託不是基於孩子的需要,而是滿足家長的需要,是把家長的利益置於孩子的利益之上,是一種極端自私的選擇。這些家長,他們沒有一個是真正蹲下身,從孩子的視角看這個問題。這是讓人非常心痛的。

我們總是喊着說尊重孩子的天性發展,但是常常做一些違背孩子天性的事。在這個入托的問題上尤其如此,不管理由多麼的冠冕堂皇,不管你揹着多大的難言之隱,也不能將孩子作爲一個犧牲品。

而對於社會上某些利慾薰心的早教機構,在宣傳之前更應該摸着自己的良心好好想想,這種商業的算計毀掉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代人。

如果僅僅是出於無知,而選擇讓孩子去過早地開發他的智力,發展他的社會屬性,明知道是拔苗助長,還是一意孤行。

那麼,請蹲下來好好看看你面前的孩子,能陪伴你身邊的時間還有多少?孩子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麼?真的過得開心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