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不愛自主閱讀怎麼辦?

本文已影響2.03W人 

孩子就是不愛自主閱讀怎麼辦?娃小的時候,一個故事你念了八百遍,依然百聽不厭。終於等到小傢伙認字了,就想着老母親終於可以功成身退了,買來新書喜滋滋地送給他,哪知人家來了句“我想和媽媽一起讀”……

孩子就是不愛自主閱讀怎麼辦?娃小的時候,一個故事你念了八百遍,依然百聽不厭。終於等到小傢伙認字了,就想着老母親終於可以功成身退了,買來新書喜滋滋地送給他,哪知人家來了句“我想和媽媽一起讀”……

孩子認了不少字,爲什麼不喜歡自己讀?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幫孩子順利過渡到自主閱讀呢?

1

識字能力≠自主閱讀能力

當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就意味着他完全可以自主閱讀了嗎?

五六歲的孩子看書,大都是盯着文字或拼音一個一個念,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讀字。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太可能瞭解書中的故事,更別說樂在其中了,書的內容也就不會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也就無法帶給孩子精神上的成長(鬆居直)。

即便是小學低年級孩子,閱讀時也經常會出現“添字”、“漏字”、“斷錯句”、“讀錯行”這些問題,而他們的識字量其實已經初具規模了。

自主閱讀,需要孩子調動的不只是識字能力,還有對不同語法結構的掌握,對詞句的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對應等多項能力。如果我們讓一個剛識字的孩子去自主閱讀,無異於讓一個剛會“走”的孩子“跑”起來。

所以,孩子的識字量增加,雖然爲他自主閱讀掃除了一些障礙,但並不等於已經完全具備了自主閱讀能力,而是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孩子就是不愛自主閱讀怎麼辦?

2

18歲前,可以保留親子閱讀

比起自己讀,孩子更喜歡跟大人一起讀怎麼辦?這樣下去,會不會妨礙他們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

母語的發展是聽力先行,這是大家的共識。研究表明,8年級以前,孩子母語的聽力詞彙量大於閱讀詞彙量。而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平均要比閱讀理解能力高兩個年級,一般到七、八年級這兩項能力才保持一致(Andrew Biemiller,1999)。

那我們要幫孩子追平差距嗎?大可不必。因爲閱讀行爲本身就是多樣化的。對孩子來說,閱讀啓蒙可以沒有形式、環境的限制,只要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就好。恰恰是親子共讀,可以讓識字與閱讀能力還在萌芽階段的孩子,能讀到主題豐富、題材各異的書籍,同時積累詞彙、豐富視野,提升他閱讀理解的能力。

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專家、《朗讀手冊》的作者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指出:親子閱讀不應該在孩子學會閱讀後就停止,親子閱讀的好處,也不僅侷限於童年期。他甚至建議:在18歲以前,家長都可以保留和孩子一起閱讀的習慣。

所以,我們也無需擔心孩子更喜歡“親子閱讀”,這是好事兒。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孩子對知識和世界的渴求愈發強烈,當親子閱讀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時,孩子自然就會拿來書自己閱讀了。現階段,既然孩子想聽,咱就陪他一起唄。

3

如何幫孩子順利過渡到自主閱讀?

難度適中

識字多不等於孩子就具備了完善的閱讀能力,但識字量不夠,自主閱讀肯定會受挫。爲了不影響孩子的閱讀體驗,我們可以從低難度的閱讀材料入手,幫孩子做一些篩選。比如:詩歌、兒歌、童謠等閱讀體量較小的素材,不會給孩子帶來太大的閱讀壓力

市面上也有一些比較好的分級閱讀橋樑書,這些書從文字和圖畫的數量、佔比,字詞句的難度等方面,都有較爲專業的考量,可以作爲孩子自主閱讀的輔助書籍。

如何確定一本書是不是適合孩子讀? 我們可以借鑑國外的五指法則(five finger rule):任意翻開一頁,讓孩子試讀一下。遇到一個生詞,就豎起一根手指,手指數量就可以作爲這本書難易程度的依據。

▶ 0-1個手指:很容易

▶ 2-3個手指:難度剛剛好

▶ 4個手指:可以試着挑戰

▶ 5+個手指:太難了,建議等等再看

在閱讀前,爸爸媽媽也可以鼓勵孩子把自己會的字先指出來,通過靈活的指讀練習,逐漸增加孩子自己讀的部分,而不是要求他自主閱讀,這樣孩子的接受讀就會高很多。

興趣優先

習慣了讀繪本的孩子,會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圖畫上,大人怎麼幫他把注意力轉移到書裏的文字上呢?

挑選書籍,除了難度要合適,興趣也是一個前提。當孩子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往往就會忽略“難”、“看不懂”這些問題,爲自主閱讀打下基礎。

比如:跟孩子的日常愛好相關的“汽車”、“動物”、“公主”……;跟日常生活、節日呼應的文化主題書籍;幽默好笑的故事等等。

總之,我們建議爸爸媽媽多觀察孩子,看看哪些書孩子總是喜歡反覆閱讀,這些書有什麼共同點,然後有針對性地幫孩子尋找他感興趣的書籍。

輕推:蔡格尼效應

還記得以前給大家講過的小海蒂的故事嗎?

在電影《海蒂和爺爺》裏,小海蒂是一個喜歡聽故事,但是對字母學習並不感興趣的小女孩。奶奶爲了激發她自主閱讀,有一天故意把故事只講了一半,另外一半鼓勵海蒂自己去讀。最後,小海蒂終於靠着這份小小的“執念”,自己讀完了故事的後半段。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蔡戈尼效應”,它又被稱作爲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是指人們天生就有一種做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我們有時候很容易的忘記已經完成的工作,是因爲想要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了滿足。但如果事情沒做完,潛意識就會不斷提醒你去完成。

爸爸媽媽在親子共讀時,也可以嘗試一下這樣的“輕推”:“剩下的我們明天再講哦”、“現在媽媽很忙,晚上睡覺的時候再給你講”……平時的親子閱讀中,也可以視情況給孩子創造一些自主閱讀的機會,從一小段開始,慢慢加大難度,變成一大段、親子輪讀……

閱讀,是一種習慣,而不是判定孩子某一方面能力的標準。愛讀書的孩子未必會成績好,但是愛閱讀的孩子一定會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每天花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有一天,他一定會迫不及待地自己讀完那半個故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