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開發潛能會扭曲孩子的生命

本文已影響2.44W人 

  市面上流行這樣一種觀點:孩子的智力和興趣一定要早早開發,兒童大腦的發育到了一定的年紀就完成了,以後再開發就晚了,因此一定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嬰兒在出生的時候大腦有幾百億個神經元,通過自身的成長機制,以及外界的刺激,神經元之間形成鏈接,嬰兒逐漸開發與其年齡相符合的反應、技巧、能力和記憶。這些鏈接不僅僅關乎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塑造個性品格,建立世界觀。

過度開發潛能會扭曲孩子的生命

市面上流行這樣一種觀點:孩子的智力和興趣一定要早早開發,兒童大腦的發育到了一定的年紀就完成了,以後再開發就晚了,因此一定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嬰兒在出生的時候大腦有幾百億個神經元,通過自身的成長機制,以及外界的刺激,神經元之間形成鏈接,嬰兒逐漸開發與其年齡相符合的反應、技巧、能力和記憶。這些鏈接不僅僅關乎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塑造個性品格,建立世界觀。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大腦會進行修剪(pruning),保存有用的鏈接,摒棄無用的部分。按照某些理論,人類大腦應用的平均值僅僅爲其容積的10%,因此有些人力圖通過早期人爲的刺激來進一步開發大腦的應用。有的家長相信這樣的理論,早早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爲的是不漏掉任何一種可能開發出來的“本事”。

科學家通過對人類嬰兒的試驗和觀察發現,8、9個月以下的嬰兒有兩項特殊的本領,一是能夠辨認不同的猿類面孔,二是能夠分辨出極其細微的語言發音差別。

但是這兩樣本事基本上過了8個月之後就消失殆盡。科學家們分析總結出這樣一個理論:辨認猿類面孔以及細微發音差別對於嬰兒的生存來說沒有很多益處,反而侵佔了有用的空間,因此大腦自動“刪除”了這些功能,以便嬰兒集中精力開發對其生存有益的能力。

每個人生下來都具備許多天賦和潛能,都有可能在音樂、美術、語言、舞蹈、運動、棋藝、文學、生物、科技等方面成才。但是我們不可能發展所有的天賦和潛能,不可能成爲什麼都精通的全才。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然而人的生命,也就是時間和精力,卻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有所選擇。如果我們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開發才藝上,勢必會剝奪我們享受生活以及和親友共享生命的時光,並且妨害我們最基本的健康。

大自然也在幫助我們選擇。就好比一顆果樹,如果每一根枝葉都保存下來,“平均”分配營養,很有可能到最後結不了什麼果,或者結一些小小的酸澀果子。如果修枝剪葉,保存主要的枝幹,去除次要的、發育不良的枝幹,在成熟時期則能夠結出碩果。

果樹需要人爲的修剪,但是人腦的發育基本上靠自然的修剪。人爲的過度刺激和開發,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所謂技巧之類的本領,並不很重要,多大了開始學都行。

就拿繪畫來說,我不主張讓孩子在8、9歲之前練習素描等基本功,他即使40歲了想當畫家都來得及。徐浩淵博士在美國曾經被一臺滅火器砸到頭上,大腦受了輕度損傷。

醫生爲了她的康復,建議她去學鋼琴。她那時候已經年近半百,也學得津津有味,彈得有聲有色。奧斯卡影后梅麗爾·斯特利普爲了演好小提琴老師,40多歲勤學苦練了三個月的小提琴,就能跟大師級演奏師同臺表演。

曾有媽媽質疑,如果通過我的努力,能夠讓孩子多開發哪怕2%的腦力,難道不可以嗎?   讓孩子的腦力應用多出2%,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我們要衡量一下,爲了這多出來的2%,我們的孩子將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開發智商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修復已經損毀的情商,則可能是一輩子都難以完成的。

早期開發的研究“碩果”都是在兩極比較之下產生的,在那些得不到任何智力方面良性刺激的兒童身上,的確會看到飛速的進步。

在現代化文明的城鎮當中,過度的刺激,反而無益於兒童的發展,孩子需要很多安靜、獨處的時候,也需要時間來消化所接受的各類刺激。

更何況,多年來,腦神經科學家進行的所有研究,都僅僅發現並證明了,缺乏恰當的經歷或者有害的經歷,會阻礙乃至損傷兒童大腦的正常發育進程;卻偏偏沒有找到確鑿的事實和證據,說明怎樣做才能夠促進或者加速大腦的發育。

所有進入市面的理論,都缺乏長期效益(long-term effect)的證明。胎教、給嬰兒聽貝多芬莫扎特、閃卡、進行所謂的“早期開發”活動,等等,都的確能夠取得短期的“提高” 智商效應,然而一旦進行長期效應的控制小組比較,這些早期開發活動毫無例外都不能證明自己有什麼真正長遠的好處。

而教育孩子,恰恰是一項長遠的工程,需要我們具備遠見,而不是短視。只要我們仔細想想:我的孩子在3歲會背唐詩、會心算口算,和他到了8歲再學會這些本事,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哈佛大學校長說,他們招生的標準,不是看這個孩子過去有多麼輝煌,而是考察他未來能夠爲哈佛以及社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

當一個小小的孩子,會煞有介事地背誦唐詩宋詞時,會指尖翻飛彈出高難度的曲段時,大家看着覺得她很可愛,誇她“好聰明!”家長也會爲生出一個“聰明”的孩子而沾沾自喜。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傑羅姆·凱根卻說,聰明的孩子不一定富有創造性,富有創造性的孩子大多數都很聰明。凱根博士對富有創造性兒童的定義是:能夠不斷總結出事物不同尋常的品質並由此發明出對問題新穎的有啓發性的解決方案。

這些兒童的創造性來源於三個性格特徵:   第一,他們慣於發掘不同尋常的事物;   第二,他們樂於發表新奇觀點;   第三,他們不怕犯錯誤。

富於創造性人物的最顯著性格特徵就是對犯了錯誤之後可能導致的羞辱無動於衷。培養並保護孩子的創造力,不需要早早把他們送進課堂接受灌輸和培訓,而是需要放手給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和時間,並且不以家長的意志爲先,不強迫孩子爲了迎合和討好家長而去違心地取得什麼成績。

讓孩子很小就開始學習某些技巧,首先違揹人類大腦的自然發育過程,其次侵佔了孩子童年時至關重要的兩樣活動的時間:一是嬉戲玩耍的時間,二是和家長共度的親密時光。

那麼我們人類從小最最應該注重開發的是什麼?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爲情商輔助智商發育,情商爲智商的發展鋪墊道路,爲智商的發揮奠定基礎,離開情商,智商就是一堆廢物。

知識可以後補,人格卻很早就成型,今後改變非常困難。人的記憶和學習動力,是跟情緒緊密相關的,也就是說,跟神經遞質的分泌息息相關。

兒童早期的經歷(儘管缺乏語言記憶)決定成年後對一切事物的情緒反應,也決定成年後的身體健康。我們應該根據兒童發展的規律,讓孩子進行適宜他的年紀同時也力所能及的活動。

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度過快樂的時光,學習的過程中體內分泌內啡肽、多巴胺、血清素等等令他安寧、愉快的神經遞質,從而讓他在學習和考試的時候應對自如。

我們應該避免過早地要求孩子學這個會那個,對他施加壓力,導致他一接觸到學習體內就習慣性地分泌皮質醇、腎上腺素等等令他焦慮、緊張的神經遞質,讓他面對任何挑戰都厭惡、恐慌、不知所措。

有些家長會說,“我是進行快樂教育的啊!我的孩子學習時挺高興的,他/她還主動願意學呢!”的確,很多孩子爲了討好家長,會掩飾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做出家長願意看到的樣子。

但這並非意味着面對父母不切實際的期望和要求時,他們沒有經受壓力,往往他們當時覺察不到這種壓力,而是要等到一個放鬆的機會時,才通過無理取鬧而宣泄出來。

很多腦科學家的研究證明,長期處於隱藏壓力下的兒童,大腦的發育會受到損傷,記憶力會衰退,學習能力也會下降。  學齡前的兒童,最重要的任務是好好地長身體。

在這個時期,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精心照料保護孩子的身體,悉心關照呵護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獲得良好的情商,爲他今後坦然面對生活壓力而打下堅實的心理地基。

小巫,美國Rutgers大學教育學碩士。近年來致力於兒童發展、家長心理及親子關係的研究和諮詢工作,著有《給孩子自由——中西理念衝撞中的早教》、《和孩子劃清界限——成功訓育兒童自律的法寶》及《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國際化視野中的教育感悟》。

在多家育兒、時尚和心理類雜誌及網站上主持專欄,並擔任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以及中央教育臺多部節目的長期嘉賓專家。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