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產後保健

本文已影響3.26K人 

媽媽生完寶寶後,不論是心理還是生理都發生了變化。生理的變化要想恢復到未懷孕之前需要合理、科學、正確的產後保健。媽媽們在照顧寶寶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只有自身的身體健康才能更好的照顧好寶寶,您說是嗎?

科學的產後保健

懷孕期間,準媽媽的生理狀況會有極大的變化,不單是體重增加,血液、心臟、內分泌系統功能會改變,乳房、子宮、骨盆等構造也會產生明顯的變化。這些生理變化,是懷胎十月逐漸累積的成果,所以在生完孩子以後,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纔會恢復。

在懷孕過程中,一般單細胞的準媽媽到了足月,胎兒、胎盤和羊水約共增加5Kg,兩個乳房增加1 Kg,子宮增加1 Kg,血液增加1 Kg,還有組織間的液體約1 Kg,這些加起來就有9 Kg之多,其他諸如脂肪部分就增加得更多,所以一般妊娠重量的增加,建議是9~12 Kg,若超出12 Kg多餘的就是脂肪。

一般而言,產後兩週之內,體重可以減輕許多,其中包括屬於胎兒、胎盤、羊水的5 Kg以及乳房、血液、體液的3 Kg和部分子宮重量的減輕,大約是9 Kg。至於脂肪部分,在產後運動的配合下,在3個月內可以逐漸恢復到產前的身材。

 產後子宮的復原

剛生產完的媽咪,摸肚子時會摸到一大塊東西,那就是子宮。由於子宮會從懷孕前的100G,脹大到足月時的1200G。而小寶寶出生後,子宮仍然重達1000G(1Kg),大約是懷孕20周的大小。

因此,產後如果走動太劇烈或突然翻身移動,都可能會感覺到肚子裏有個“東西”咚地轉向一側,那就是子宮晃動的關係。所以轉身、翻身動作儘量不要太大,必要時,穿上束腹帶可以加速復原、減輕不適。大致上,子宮在產後6個星期就可以回到正常大小。

 產後的生理變化

生產過後,母親的的生殖器官(主要是子宮)恢復到懷孕前的情形爲止,通常需要6星期。

子宮

1.產後第二天的子宮底大約位於肚臍,而後每天約下降1Cm(可由腹部摸到),10天后纔可恢復到位於骨盆腔內,要恢復至懷孕前的原狀,需要6周時間。

2.有時候太過強烈的子宮收縮會導致“產後痛”。這種下腹悶痛較常發生於第二胎以上的產婦,通常於產後3~4天內消失。

3.原則上,如果子宮摸起來已經很硬,出血量又不是很多,就不必再一直做子宮環狀按摩了。

惡露

惡露是漸次剝落的子宮內膜細胞,混着滲出的紅血球、白血球及一些退化的細胞。正常的情況之下,惡露一開始比較濃,是深紅色的液體;如果是鮮血,並且帶有多量血塊,則是不正常的。

產後約1~3天爲紅惡露

產後約4~7天爲漿惡露

產後約1~3周爲白惡露

產後運動

*產後腹肌鬆弛,做適宜運動可幫助肌肉收緊、保持身材,促進產後子宮復原;

*依個人情形,選擇適宜的運動,通過手術生產的女性,則應請教醫生;

*最好在早晨或晚上按時施行,需每天做,到產後兩個月爲止;

*運動前先解小便。起初切忌勉強或太累,次數由少漸多,做完運動,應適當休息。

產後要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在不會暈眩、體力可以承受的情況下,第二天即可下牀活動。

 常見的腰痠背痛等問題

產後最常見的問題是腰痠背痛。外國人沒有坐月子的傳統,他們生完小孩,很快就恢復日常活動,所以肌肉疲勞可以很快達到鬆弛和緩解。反觀國內,長輩就是要產婦躺着不要動,所以背部肌肉永遠僵在那裏,於是越躺腰越酸。

資料顯示,產後越不活動,腰痠背痛的女性就越多。所以正確的觀念是產後要儘快恢復日常活動,多做伸展腰部的柔軟操,並配合痠痛點的熱敷按摩,才能預防腰痠背痛的產生。

會陰、傷口痛

一般而言,會陰腫脹在3天內會緩解,在第三天以後,走路應該不會被傷口疼痛影響纔對。需要注意的是,每天換棉墊時及大小便後,都要衝洗會陰部以保持清潔。會陰傷口在產後1個月內大致都會長好,不過1個月後,有時摸起來還是會比較硬。產婦不妨於洗澡時,用溫水做局部按摩或溫水坐浴,幫助傷口軟化及促進會陰部的血液循環,這些都可促進會陰部縫線吸收及復原。

*如何做陰部沖洗?

以41~43℃的溫水,由上往下方向沖洗(由尿道往肛門的方向,以避免肛門的大腸桿菌感染會陰部傷口),沖洗後以衛生紙輕柔擦乾。因產後之子宮頸尚未密合,勿作陰道內沖洗。

 *傷口的照顧

1.會陰傷口:採取坐或側臥的姿勢,減少會陰傷口的壓迫。若產後會陰部水腫,生產當天可使用局部冰敷會陰傷口,以減少傷口腫痛;第二天後可使用溫熱敷,以促進血液循環。

2.剖腹傷口:使用束腹帶或束褲固定傷口,約7天左右傷口表皮癒合後纔可淋浴。可用免縫或透氣膠布貼於傷口上,或使用美容凝膠,以免結疤有礙美觀。

 回診時間

*自然生產者:約產後42天回診。

*剖腹生產者:約手術後7天回診巡視傷口,產後42天回診檢查子宮、卵巢恢復情況,以及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醫生檢查產後子宮、卵巢的恢復情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