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本文已影響1.77W人 

肯定很多人在問,一個人再偉大,17歲能做出什麼貢獻?2013年,馬拉拉和英國記者克莉絲汀娜·拉姆合作,出版了回憶錄《我是馬拉拉》。評論家說,除了著名的《安妮日記》之外,沒有什麼比這本書更能讓人遙想戰爭經歷了。

肯定很多人在問,一個人再偉大,17歲能做出什麼貢獻?2013年,馬拉拉和英國記者克莉絲汀娜·拉姆合作,出版了回憶錄《我是馬拉拉》。評論家說,除了著名的《安妮日記》之外,沒有什麼比這本書更能讓人遙想戰爭經歷了。

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2014年,馬拉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一年,她17歲,是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同一年,馬拉拉獲世界兒童獎基金會頒發的世界兒童獎。

之前,我知道馬拉拉,最早是因爲諾貝爾和平獎。

大家所熟知的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是美國的馬丁·路德·金、德國的勃蘭特總理、德蕾莎修女、南非的曼德拉總統、緬甸的昂山素季、孟加拉的經濟學家尤納斯……這些紮紮實實地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甚至很多真的是用鮮血和生命去爭取和平和權利的人。

說實話,我覺得,一個才17歲(2014年)的小女孩兒,就算再怎麼優秀,也很難和這些偉人相比肩吧。或許,大家很想推出一個明星人物——歷史上最年輕的諾獎得主——而她恰恰也做出了轟動世界的事情,只是她的運氣比較好罷了。

這些年,塔利班一直都是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馬拉拉以一個血肉之軀,敢於站出來爲女性爭取受教育的權利,從而被塔利班暗殺。這本身就是一個傳奇的故事。

後來,我們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時候,在機場的書店裏,總是會看到她的那本暢銷世界的自傳圖書《我是馬拉拉》。無獨有偶,我們在希臘雅典旅行的時候,住在AIRBNB的一位年輕的女性設計師家裏。她曾經在中東工作過幾年,她說,馬拉拉那本書的編輯,就是她的好朋友。

總之,我覺得,馬拉拉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世界文化符號,一個改變世界的人。而她的獲獎,或許是象徵意義更大於實際意義。

馬拉拉是誰,究竟做出了什麼,讓世人爲之嘆服

改變我印象的,是兩段視頻。

第一段視頻,是她接受囧司徒的採訪。

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第2張

囧司徒說,“你太優秀了,我可以收養你做我的女兒嗎?”

我很喜歡囧司徒的每日秀(《喬恩·斯圖爾特每日秀》是美國的深夜新聞諷刺類電視節目,以犀利大膽著稱。特別感謝谷大白話長期對該節目的翻譯),而面對如此老辣的新聞主持人,馬拉拉舉止大方、思路清晰、感情真摯,真的是令人驚歎。

當時,她才16歲,是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當囧司徒問她對教育的熱情從何而來的時候,她說:

我們都是人類。而人類天性中的一點就是,只有在某物被奪走之後,我們纔會意識到它的珍貴。當我們被禁止上學之後,那是我才意識到,教育是極其重要的,教育是女性的力量之源。

馬拉拉聽說塔利班要殺害她的消息之後,剛開始也很憤怒,想着要“用鞋子抽他”。後來,她想這樣的話,自己和塔利班還有什麼區別呢?於是,她決定繼續向所有人,包括塔利班分子宣揚教育的重要,就算他們聽完之後要槍殺他,“就讓他們開槍好了”。

閱人無數的囧司徒不禁感嘆道,“這絕對是我平生所見的認到精神最優秀的代表之一”。這,也是我的感受。

第二個視頻,是她在聯合國青年大會上的演講“書本和筆的力量”。

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第3張

她在演講中說,“讓我們拿起書和筆,它們纔是最強大的武器”。演講結束後,掌聲經久不息。

她對聯合國把她的生日設立爲“馬拉拉日”說:

請記住一點,馬拉拉日不是我的節日,今天是每一個勇於伸張自身權利的婦女,男孩和女孩的節日。我在這裏發言,還代表很多聲音無法被聽到的人,很多爲自身權利全力鬥爭的人。

哪怕是塔利班等所有恐怖主義,極端主義者,我也希望他們的子女能夠接受教育。我並不恨開槍射擊我的塔利班成員,哪怕給我一把槍,讓他站在我面前,我也不會對他開槍。這是我的靈魂告訴我的,保持和平之心,愛每一個人。

要知道,我們崇敬的很多偉人,總覺得他們很遙遠。但是,馬拉拉,1997年出生的馬拉拉,就生活在我們同一個時代。她讓我感到震驚。

偉大的父親,和偉大的女兒,《He Named Me Malala》

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第4張

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第5張
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第6張

馬拉拉曾經想當一名醫生,父親鼓勵她說:當醫生只能一個人一個人地治病,當政治家卻可以把整個國家的病治好。於是,馬拉拉立志當巴基斯坦總理。

我是上個星期纔看到這部紀錄片《He Named Me Malala》,看完之後,我更加地覺得,馬拉拉是如何在平凡中做出了偉大之舉的。

你會發現,馬拉拉一家其實原來和所有的普通家庭一樣,過着平凡而充實的生活。

後來,塔利班來了。剛開始,沒有什麼變化。後來,越來越極端的做法,不準女孩上學,也不讓婦女工作,還不許大家看電影、電視、唱歌和跳舞。這讓馬拉拉一家陷入到了困境之中。因爲,馬拉拉的父親齊亞丁,就是一位詩人、校長和社會活動家。

馬拉拉的父親沒有像當地其他父親那樣歧視女孩,而是對她寄予厚望。阿富汗傳說中有一位勇敢的女英雄馬拉拉,父親就給女兒取了同樣的名字。父親提到了女兒的過人之處,把兩個弟弟送上牀後,他允許女兒晚上熬夜談論政治。

馬拉拉的理想與信念與父親有關。齊亞丁相信,女性教育對於巴基斯坦的未來至關重要。爲此,他開辦學校,大力推進女童教育,並且培養女兒偉大的信念,成爲女兒最堅強的後盾。“在他的學校裏,每個女孩都是一個馬拉拉。”

父親克服了自己口吃的缺點,大膽地在公衆場合呼籲教育的權利。馬拉拉和父親一起出席抗議活動,發表演講。隨後,BBC想找一個女孩兒,記錄在塔利班統治下的生活,沒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馬拉拉在父親的鼓勵下,站了出來。

剛開始,她匿名寫。寫了女校被關閉,男校停課抗議,女校部分恢復等故事。後來,她公開了自己的身份,接受了很多媒體的採訪,呼籲女孩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成了一個知名的社會活動家。2011年,她獲得巴基斯坦首屆全國青少年和平獎。2012年,她成立了馬拉拉教育基金會,援助貧困的女孩上學讀書。

於是,她成爲了塔利班的肉中之釘,眼中之刺。在屢屢發出生命威脅之後,馬拉拉仍然沒有退縮,而塔利班也就在2012年10月9日,馬拉拉的放學路上,向她開了三槍。

…………

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第7張

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第8張

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第9張

聯合國將每年7月12日定爲“馬拉拉日”,。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說,“這項倡議有三大重點:所有兒童入學;提高學習質量;把兒童培養成爲全球公民。”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我本以爲應該和她的自傳同名《我是馬拉拉》,但爲什麼叫做《他叫我馬拉拉》(He Named Me Malala)呢?這也是有人質疑馬拉拉其實是在父親的指導下,才做出了以上的行爲的。

但是,在紀錄片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獨立的、自由的,追尋自己夢想的成熟的馬拉拉。

誠然,父親的所作所爲,爲馬拉拉豎立了很好的人生榜樣。但是,在面臨生命的抉擇的時候,只能是自己爲自己負責。於是,馬拉拉選擇了她自己最願意做的事情。

那麼,她的父親,究竟在馬拉拉的生命中,做了什麼呢?我很認同他自己的回答:“不要問我做了什麼,問我沒有做什麼——我沒有折斷她的雙翼,如此而已。”

我們從馬拉拉那裏,看到了什麼?

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第10張

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兒,是怎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第11張

拍攝《He Named Me Malala》的著名導演古根海姆說,這部電影也是爲他正在上學的女兒們拍的。“我的女兒們有時會感到不安全,有時覺得無力發聲。看到這個令人驚異的女孩,你一定會受到激勵。”

馬拉拉其實是一個平凡的孩子。她愛看哈利·波特、喜歡體育明星、也會跟弟弟搞惡作劇、也會爲學習成績發愁……這和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年輕人都是一樣的。

但是,馬拉拉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或許,找到的過程,是以生命受到威脅爲代價的,實在是太大。但是,這就是馬拉拉的生命之光。

馬拉拉比我的年齡要小,比我的孩子的年齡要大,我該怎樣向我的孩子講述馬拉拉的故事呢?我想,不是把她的所作所爲當做學習的榜樣,去模仿她——也模仿不了。

但是,我很想告訴我的孩子,馬拉拉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的價值,也在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價值。這是我們,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應該去學習的。

我們的價值,或許是寫作,是畫畫,是發明,是科技;是善良,是純真,是美好,是堅守……這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我們的此生,不僅僅是爲了苟且地活着,要爲這個世界的美好,多多少少地,做一點兒什麼。

這樣的話,我們也就可以經受人生中的起起伏伏、跌跌撞撞,也就可以在任何的順境逆境、緩流激流之中,踏踏實實地過自己的生活,享受生命的每一個時刻了。

說白了,就是活的踏實。這和獲得什麼獎,賺多少錢,得什麼名,其實都沒有關係。

謝謝馬拉拉,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子,讓四十歲的我,可以把她的故事和我的感受,講給我九歲的女兒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