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我孩子打哭了....孩子愛打人怎麼破

本文已影響2.62W人 

當孩子打我時,我還要把他們抱的更緊??我的孩子到了一歲左右,突然變身小小“暴力分子”,經常一言不和就把我“暴打一頓”,用指甲掐,用小手打,用腳踢,用牙咬,有時候真的是痛的我眼淚止不住的往外冒,我手上的傷疤都還沒好,鼻子上剛又被抓掉一塊……

很多文章都有提到讓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比如緊緊抱住孩子,家長還需要“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不要打人。不過通常情況下我就是被他打的那個啊!而且很多時候的攻擊都發生在我本來就抱着他的時候。不論是抓、揪還是咬,這個時候孩子就像一條吸血蟲,緊緊地把他們的小魔爪和小尖牙嵌在我們肉裏,臉上還齜牙咧嘴的一臉猙獰,看的爲孃的一陣心寒:老孃如此愛你,累死累活地養你,你竟然下如此狠手!!這個時候了你還要讓我“溫柔”,讓我抱得更緊?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打別人?我還是寧願打我吧....

要是他們打別人,家長還是更寧願孩子打的是自己。當打了別人,尤其是別人的孩子時,相信我,熊孩子的媽其實更難受!一邊低聲下氣連連給別人道歉,一邊心理默默流淚:我以後是得給這熊孩子收拾多少爛攤子啊!以前不就有段子說,生孩子前,我想我以後決不是打孩子的那種家長,生孩子以後,“媽蛋!孩子畢竟是自己親生的,可千萬別給打死了……”

記得孩子1歲3個月左右時,一次遇上大領導帶着兩歲左右的孫女在公園玩,我剛走上前打個招呼,誇了誇小女孩(拍拍領導馬屁),沒想到熊孩子已經走到小姐姐面前給了別人一爪子……這一爪子下去我彷彿已經看到了我的績效、年終、仕途在他的魔爪下灰飛煙滅(所以同志們還是努力工作吧,拍馬屁有風險!)。你說這種情況下我到底是打孩子呢?還是打孩子呢?不過還好大BOSS非常有涵養,理解這個階段有些孩子會喜歡動手,主動幫我打了圓場,感動的我當時就暗暗發誓要做牛做馬給公司效勞了……

這也是很多時候我們即便知道應該如何處理孩子打人但是卻難以仿效的原因:家長的情緒。

我被我孩子打哭了....孩子愛打人怎麼破

寫這篇文章時,我的臉上手上都還“掛着彩”,但我們也必須明白,這個階段的孩子打人,他們真的不是針對你,而且正如前文所講,一個巴掌拍不響,很大可能是因爲家長無意間把孩子“惹怒”在先,他們打人更多地是在向你傳遞信息:

“媽媽,我怕!”,“媽媽,我好無聊,快來和我玩遊戲吧”“媽媽,快快關注我!”“媽媽,你怎麼這麼溫柔有愛地給別的小朋友講話,你只能和我講話!”

所以,想通這個道理後,我常常自我安慰,你看孩子打人基本都是出於對我無條件的、不設任何心機和防備的愛啊!

做好家屬的情緒工作後,下一步當然就是要追本溯源,對症下藥了。

step1:第一次打人

回想一下,孩子第一次打人是什麼情況。

我第一次發現孩子打人是在他11個多月時,他開始喜歡扯我們的頭髮,有時候抱他出門,我剛和別人打個招呼他就突然在我頭上扯一把,痛的我嗷嗷叫;有時候和他一起躺在爬爬墊上,他也會爬過來又給我一把…….我那段時間真是每天頂着一頭亂髮啊。後來我反思,爲啥孩子就莫名其妙地學會了揪別人頭髮了呢?

3歲以下孩子自我意識萌發,這個階段孩子都認爲全宇宙都得圍着他轉。對他們而言,父母(或者其他親密的監護者)時時刻刻的關注非常重要,且不容分享。想想原始社會裏,對於小寶寶來講,家長的時刻關注對他們來講就是一種生死攸關的保護,所以“求關注”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會不停地叫“媽媽”(一天真的會叫上百次…..),還會有不許其他人接近家長,甚至和家長說話都不行的“吃醋”的表現。所以就像前文所述,有時候他們打人只是沒有及時得到家長的關注,或者感受到了其他想要分享“關注”的威脅。

仔細回想了下孩子第一次揪我頭髮的場景,那次是我抱着他在公園散步,突然一隻小狗從旁邊的樹叢裏竄了出來,他嚇了一大跳,無意中使勁拽了我的頭髮,我忍着痛,把他緊緊摟在懷裏安撫他不要害怕。也許就是這件事開啓了他“揪媽媽頭髮,媽媽就能關注他,保護他”的腦回路。

所以此後,如果我沒有理解或者及時迴應他的需求,幾次之後他就會使用暴力。比如我給別人說話,他以爲我忽略了他;和他一起躺在遊戲墊上,我只顧自己放鬆,讓他自己在一旁爬着玩,他感覺無聊和被忽視,當然上來就是給我一爪子啊。

step2:家長的應對

家長對孩子打人是如何應對的,是正確處理還是反而強化了這一行爲。

無意的強化

用暴力來獲得掌控感:

就在學會“揪頭髮”後不久,他對“揪頭髮”這件事似乎就有點上癮了,於是出現了前文的場景,常常莫名其妙地就來一爪子。也是後來查了才明白,除了“揪頭髮就能引起我的關注外”,還因爲每次他揪我頭髮時,我會條件反射地大叫一聲(只揪一小撮或者幾根,真的很痛!),這便是一個負面的強化:我的尖叫和齜牙咧嘴像孩子傳達了一個信息:他可以用揪頭髮這一動作來對我施加強烈的影響,通過暴力,他獲得了一部分的掌控感。

用暴力來表達激烈的情緒:

就在公園事件發生後不久,一次孩子摔倒在地,外婆心疼地趕忙扶起孫子,還憤怒地用手打了地,責怪“地”把孩子摔痛了(給我媽講無數次,她就是聽不進去……坑女兒誒),就在這次後,孩子學會了說“打”這個字,於是他發現了一片“新世界”:通過“打”來表達他的負面情緒和抗拒。比如強迫正在公園玩的高興的他趕緊回家,多催幾次他就會一邊揮動着小手,一邊哭嚷着“打打打”。

step3:家長應該怎麼辦

針對關注

打人時撤掉關注,平時給予更過高質量的陪伴和安全感

撤掉關注

當孩子動手後,特別是剛開始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一定要忍住痛,拽開他的手,保持冷靜(千萬不要像我一樣嗷嗷叫),堅定嚴肅地告訴他你打媽媽,媽媽很痛,然後離開孩子一會兒,做自己的事情,此間不給予他任何關注(當然家長還是要偷偷看着孩子,以免發生意外)。

前後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遇到這種情況時,父母一定要和家裏的其他成員溝通好,爺爺奶奶這個時候也要和父母保持一樣的行爲。比如我推開孩子的手離開後,孩子多半會哭,這個時候爺爺奶奶就不要上前哄了,即便孩子來“告狀”,其他人也要告訴他“他剛剛打人是錯誤的行爲,以後需要…..的時候,應該……” 。

所以,對於“愛打人”的孩子來講,在親子相處的過程中,家長更應該提高相處的質量,用更多的互動和更耐心的陪伴來給予他們更多的安全感。

針對情緒

一兩歲的孩子,他們情緒的發展速度遠超過理性,加上語言發展也不充分,最原始最直接的“暴力”當然就成了第一手段。關於孩子的情緒相信大家在很多地方都看到過了,家長要做的就是:接受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和反思情緒。

接受情緒、認知情緒、反思情緒和共情。

分析背後的情緒是什麼。孩子身上之前發生了什麼,產生了什麼情緒,給情緒命名,傷心、害怕、難過、嫉妒等,針對具體的情緒給孩子提供不一樣的方案。 一起去回顧事件。也可以考慮共情,讓孩子體會受害者的感受,除了面對受害者,道歉,還可以在孩子跌倒、疼痛、受傷的時候告訴她疼痛的感覺很不好。

首先是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要孩子一打人家長就劈頭蓋臉的一頓責罵,分析情緒背後的原因。當孩子冷靜以後,和孩子一起回顧事件,孩子身上之前發生了什麼,產生了什麼情緒,教會他們相應的詞語:傷心、害怕、難過、嫉妒等,針對具體的情緒給孩子提供不一樣的方案。

最後家長和孩子一起反思,比如生氣和打人並不能解決問題,打人的一方和被打的一方都不好受,取而代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不過很多時候,共情的方法在一兩歲的孩子身上家長往往會感覺效用不大,即便當時孩子答應的好好的,下次照犯不誤,家長也不要灰心,這和孩子大腦的發育階段有關,耐心的引導和堅持,孩子大了慢慢就會明白其中的邏輯。

共情沒用時,轉移注意!

如果共情沒有用,那麼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呢?這個時候引入繪本故事、情境遊戲中的角色,或者用其他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平時家長可以用一些繪本來給孩子“灌輸”“手腳不是用來打人的”“牙齒不是用來咬人”的觀念,或者和孩子玩“打人”的情境遊戲,比如假裝小熊被小豬打了,讓孩子來“主持公道”。不過這種方法和第二條的“共情”類似,它需要動用到孩子的邏輯。最直接的方法其實是當孩子動手或者快要動手時,家長可以試着忽視孩子的這一行爲,而是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又舉起了小手時,家長趕緊說到“寶寶是要跳舞嗎?好勒,咱們一起舉高手跳舞吧!”

step4:父母應該怎麼做

仔細梳理下來,我也更加確信,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打人,多半都是父母的“錯”,只不過通常情況下這些錯誤都是在無意中犯下的。我們一方面應該從自己身上入手具體分析孩子打人的原因以便從根本上杜絕孩子打人的“誘因”。另一方面當孩子動起手來時我們首先做的還是保持冷靜。我知道這很難,即便是在我知道這些道理後,有時候本來很累心情很糟還被孩子“暴打”,真的忍不住會打他一下,看着他捂着手哭着說痛的時候我又無比後悔,所以真的還是要冷靜,不要“以暴制暴”,而且就我不光彩的實戰經驗告訴你們,打回去真的沒用……當然家長更不能給孩子貼上“愛打人”“暴力分子”的標籤,這樣只會讓孩子以“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活在這個標籤下。

最後,雖然梳理總結了這麼多理論和“技術手段”,但對於一兩歲的孩子,我們沒法有一本精準的操作指南來告訴我們“只有怎麼做,孩子就會或者一定不會怎樣”,我的孩子目前還是時不時會動手,這也許和他天生的氣質也有一定關係,比如缺乏安全感,比如比較急躁,只是在這個本來就愛打人的階段,孩子的問題可能被家長放大了。我想只要家長保持平和的心態,做到我們能做的,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吧~

最後的最後,別忘了給他們剪指甲。

祝每個被孩子暴打過的媽媽以後都能夠被孩子更加溫柔的對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