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湯圓的傳說故事

本文已影響1.28W人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有吃湯圓的習俗,那麼大家知道元宵節爲什麼要吃湯圓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下關於元宵節吃湯圓的傳說故事?一起來聽聽吧!

元宵節吃湯圓的傳說故事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元宵節吃湯圓的傳說故事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爲“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爲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爲甜餡,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號。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着。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爲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湯圓又叫湯糰、粉果,因爲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竈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裏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竈下生火的丫頭都爲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沉的情緒裏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

湯圓和元宵的區別

南方吃湯圓,北方食元宵。雖然都是由糯米粉製作而成,但兩者在製作方法上卻有本質的區別: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滾出來的。

南方“包”湯圓

南方元宵節吃的圓子,叫做“湯圓”,甜、鹹、葷、素各種口味都有,其做法是,先把糯米粉加水

和成團,用手揪一小團溼面,擠壓成圓片形狀。接着挑一團餡放在糯米圓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

做成滾溜溜的湯圓,這樣好似包餃子一樣,“包”出來的湯圓,口感細膩爽滑。

北方“滾”元宵

北方元宵節吃的圓子,叫做“元宵”,多爲甜餡,有豆沙、黑芝麻、山楂、巧克力等,其在製作上要比湯圓繁瑣一些,首先需將事先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麪的笸籮內“滾”上一層面,之後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這麼反覆“滾”上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一個小圓球,方纔大功告成,這樣製出來的元宵,表面是乾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