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中,負面情緒不是洪水猛獸!

本文已影響2.6W人 

負面情緒不是洪水猛獸,它是孩子情緒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正是對從負面情緒的體驗和處理過程中,孩子得到了成長。

很多朋友跟我聊天時說道,孩子平時活潑、可愛,像天使一樣!但是當他有情緒,發脾氣的時候,就像個小惡魔,讓人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跟他好好講道理沒用,態度強硬也壓不住他,遇到這種情況真是非常頭疼!

養孩子的時候,我們自己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無可避免的。我們既會享受到和寶寶在一起的開心時刻,但也必須學會接納孩子的不高興,憤怒或沮喪的情緒表達。而後者似乎對於父母來說,很難。關於負面情緒(negative emotions),有些事情我們是必須要知道的。

負面情緒是情緒的表達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之所以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甚至會引爆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因爲家長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的理解存在很多誤區,賦予了它太多的特殊意味。

誤區1:孩子負面情緒表達=壞性格

很多父母會認爲,正面情緒如喜悅、快樂等是好情緒;相反,傷心、恐懼、悲傷等就是壞情緒。

當孩子體驗這些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就千方百計去逃避、消除這些情緒,而不能承認、理解這些情緒。

有些父母還會忽視這些情緒,會說“沒什麼大不了的,多大點事啊!值得哭嗎?”或者“你都這麼大了,還爲了這點小事哭鼻子,羞不羞啊?”

還有的甚至訓斥和懲罰大哭的孩子。他們認爲不能讓孩子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會帶壞孩子的性格。

誤區2:孩子負面情緒的表達=父母的失敗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表達的時候,有些父母會覺得自己做父母很失敗。比如,有位媽媽跟我說,她們夫妻因爲孩子的問題吵架了,她的丈夫會指責她:“你看孩子有這個問題、那個問題,孩子老是哭,是不是你看的育兒書不對?是不是你的辦法有問題?”丈夫的質疑讓她覺得做媽媽很失敗。

誤區3:孩子負面情緒的表達=挑戰權威

很多家長遇到孩子發脾氣都會說:“這孩子才兩歲多就知道和我作對啦!”或“這孩子是存心和我過不去!”這樣的說法往往是由於家長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的表達看做是對自己的挑戰。

如果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那我們跟孩子的互動就無法恰如其分。因爲我們已經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賦予了孩子的負面情緒太多原本不屬於它本身的東西。

孩子成長中,負面情緒不是洪水猛獸!

其實養育孩子,最基本的,也最強調的是親子互動。孩子影響我們,我們影響孩子,如果把負面情緒看成一種表達,一種求助的方式,我們馬上就能進入和孩子的互動,並且尋找到恰當的互動方式,否則我們便會喪失了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

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需要去識別孩子的需求,來幫助孩子認識情緒,解決問題。家長往往不去搞清楚孩子爲什麼哭,而是禁止孩子哭,甚至誤認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殊不知,被父母忽視或者壓制情緒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重視,對情緒也無法獲得正確的認識,不能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更談不上能夠積極地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了。這樣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行爲問題。

所以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越看不清負面情緒的本質,越不重視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的情緒表達會越來越不合適。

別指望他時時刻刻都快樂!

很多父母都會說希望孩子幸福快樂,時時刻刻都快樂。作爲母親,我很理解這樣的心情,母親總是希望把最好的給孩子,希望孩子每時每刻都快樂幸福。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如何保證孩子時時刻刻快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一些情形,比如說他在學校裏,老師批評他了,他會不高興;比如和同學鬧小矛盾了,他可能會不開心……我們必然無法保證他時時刻刻都快樂。

情緒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嬰兒最初有4種基本情緒,到了18-24個月,發展出更高級別的自我意識情緒。根據不同的社交情景,他們的情緒在不斷地分化,豐富和發展。所以,讓孩子去體驗各種情緒,不需要去硬生生壓制負面情緒。

我常常說,情緒是一種主觀體驗,你不可能霸道地告訴別人,你這樣的情緒是不對的,不應該的。讓孩子去體驗,教他們去表達。這是情緒調整能力的基礎。

對於父母來說,在孩子不快樂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去接納他的情緒,並且和孩子一起去認識這件令他不快樂的事情,轉化這件事情對他的影響,讓這個事情成爲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

給孩子機會學習處理情緒

有着20多年兒童心理諮詢經驗的吉姆·泰勒曾在他的書中說:

如果父母過度地去保護孩子,千方百計去取悅孩子,那他就沒有機會去學習處理各種情感了。”

比如孩子一次球賽輸了,父母說“寶寶沒事,下次努力。下次一定能贏,走吧,我們去吃冰激凌。”此時,父母很迅速地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用吃冰激凌來取悅孩子。這麼一來,孩子本來會覺得憤怒、失望或者傷心,結果情緒還沒有出來,就被冰激凌轉移掉了。他失去了體驗傷心失望的機會,也失去了尋找情緒背後原因(比如是對自己沒有努力的悔恨,還是對自己沒有達到預期的失望),因而也失去了真正思考問題,處理情緒的機會與能力。

孩子往往只是粗略地體驗着情緒,比如,我現在是高興的或者不高興。他們並不能很準確地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我現在感到壓力很大,我現在很生氣,我現在很有挫折感,這些是不同的情緒,但他們往往不能清楚地分辨這些情緒,而只是籠統地感到“這讓我很不高興”。孩子也往往用行爲把情緒表達出來,比如,大喊大叫、摔東西、發脾氣等。

作爲父母不需要回避這些,因爲有情緒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只需要特別注意細緻地去觀察孩子,通過孩子的行爲、語言、表情等線索去準確判斷孩子的情緒。只有這樣,才能搞清楚並讓孩子也清楚自己行爲或情緒背後的原因,才能幫助孩子真正解決問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